門神是人們在除夕之夜貼於門上的一種畫類,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早的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和鬱壘。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引《黃帝書》說:上古的時候,有神荼、鬱壘倆兄弟,他們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每天早上,他們便在這樹下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為害人間,便將其綁了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如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正月一日,“造桃板著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門神。”由此可見,門神的前身也是桃符。但是,史書中記載的最早的門神卻不是神荼、鬱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叫成慶的勇士。如班固的《漢書廣川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
唐代門神——鍾馗
唐代的人們常在除夕之夜將鍾馗圖像貼在門上用來驅邪避鬼,其形象是豹頭虯髯,目如環,鼻如鉤,耳如鍾,頭戴烏紗帽,腳著黑朝鞋,身穿大紅袍,右手執劍,左手捉鬼,怒目而視,一副威風凜凜、正氣凜然的模樣。據說他捉鬼的本領及威望要比神荼、鬱壘高得多。至於其來曆,據《補筆談》、《天中記》、《曆代神仙通鑒》等書記載,鍾馗原來是陝西終南山人,才華出眾,卻因為相貌醜陋沒有中舉,於是惱羞成怒撞死在殿階上,唐玄宗聽說後特別賜給紅官袍厚葬。後來唐玄宗偶患脾病,請了許多醫生都無療效,宮廷上下都很著急。有一天晚上唐玄宗睡著後,忽然夢見一小鬼偷竊宮中財物,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隻見一位相貌魁偉的勇士跑上殿來,捉住小鬼。玄宗問他是什麼人時,他回答說是“武舉不中進士鍾馗”。唐玄宗醒來後,第二天病就好了,於是請來畫匠吳道子將鍾馗的像畫了下來,所畫之像與玄宗夢中所見一模一樣,玄宗大悅,將之掛於宮門之上,作為門神。之後,鍾馗在民間亦廣為流傳。
元代門神——秦瓊、尉遲恭
到了元代,人們又祀唐朝大將秦瓊、尉遲恭為門神,每到除夕之夜便將二人的圖像貼於門上避邪。據《西遊記》記載,相傳在長安附近有一個涇河龍王,因私改降雨點數而觸犯了天條,玉帝派魏征在午時三刻監斬龍王。於是龍王在處斬的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並把魏征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因此龍王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於是陰魂不散,天天到宮裏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嘉獎二人後,又覺得整夜讓二人守於宮門,實在辛苦,於是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於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這兩員大將便成為千家萬戶的守門神了,直到今日仍然被人們所祀奉。
由此可見,門神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門神為三國時期蜀國的趙雲和馬超;河北人供奉的門神是馬超、馬岱二將,冀西北則供奉唐朝時期的薛仁貴和蓋蘇;陝西人供奉孫臏和龐涓,黃三太和楊香武;而漢中一帶張貼的多是孟良、焦讚這兩位莽漢子。除以上幾個影響較大的門神外,舊時蘇州地區還以溫將軍、嶽飛為門神。
延伸閱讀
不同類別的門神
捉鬼門神:此類門神多為神和鬱壘,金雞和老虎等。北京人舊時在臘月二十三日後,便貼門神、飾桃人、垂葦索、畫虎於門上,門左右置二燈,象征虎眼,以不祥、鎮邪驅鬼。
祈福門神:這種門神並非門戶的保護者,而是專為祈福之用,中心人物為賜福天官。也有劉海戲金,招財童子小財神。供奉、張貼者的家庭多為商界人物,希望從祈福門神那得到福。
道界門神:這類門神在北京民宅多不張貼,但在京道觀中有之,山門兩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道君。
武將門神:通常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為了鎮住惡魔或災星從大門外進入,故所供的門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槍劍、斧鉤叉、鞭錘爪、棍棒等。北京居民院門口的武將門神多為隋唐名將秦瓊與尉遲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