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也有的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之意。
除夕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的傳統風俗。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傳說,民間貼“福”字之風始於薑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之後,薑太公的醜陋、粗俗的老婆也來討要神位。薑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並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於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倒貼“福”的傳說
中國民間有倒貼“福”字的傳統,傳說起源於清代的恭親王府。有一年除夕,恭親王府的大管家按例寫了幾個鬥大的“福”字,叫人貼於王府的大門上。有個家丁目不識丁,竟將“福”字頭朝下貼上。恭親王的福晉十分氣惱,要鞭罰這個家丁。但是大管家這個人十分能言善辯,隻見他馬上跪倒陳述:“奴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喜慶之兆。”恭親王一聽也覺得合情合理,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到(倒)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沒學問的奴才,還真想不到有這種招式呢!”於是福晉轉怒為喜,賞了管家和家丁各五十兩銀子。從此,倒貼“福”開始流傳至民間。
此外,據民間傳說,倒貼“福”字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有一年除夕朱元璋打算用“福”字作為暗記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了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除夕之日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但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本已十分惱火,後來發現倒貼“福”字的人家,終於忍無可忍,立即命令禦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民間便將形成了“福”字倒貼的傳統。
“福”字的藝術化
中國的“福”字曆史悠久,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銅器銘文上,即已有不同結構的“福”字。此後隨著古籀、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字體的出現,“福”字書法越來越多,越來越藝術化,後人集書的《百福圖》、《千福圖》則集中了“福”字的各種寫法,讓人美不勝收。“福”字不僅是人們祈求平安、吉祥的物品,而且體現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福“字藝術化的另一種形態是剪紙。古人的作品由於年代久遠已無存世,但現代的精品卻非常多。如“牡丹捧福”、“金魚多福”等等,都非常具有藝術性。
除了寫在紙上、剪於紙間的“福”字之外,“福”字也用在一些建築上。舊時北方有的人家在影壁上書刻大型福字時,將其偏旁“示”變形成狗頭,名叫“狗頭福”,以取狗、勾諧音,寓意把福勾到家裏。浙江紹興一帶民房,尤其是農村的住家,舊時人們特別喜歡在兩側山牆上角寫上大大的“福”字,白牆黑字,遠遠望去格外醒目。有的則把整個山牆用煙煤和膠水塗成黑色,留出白色“福”字,顯得更為突出。這種地地道道的民間風情,充滿了濃鬱的鄉土氣息。
延伸閱讀
康熙的“福”字
清代康熙皇帝一生酷愛書法,但卻很少題字,所以康熙禦筆是曆代皇帝的筆墨中流傳最少的,這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據說康熙一生流傳下來的就剩三個字:“無為”、“福”。至於這個“福”字,還有一段佳話。傳說康熙大帝年幼喪母,由孝莊皇太後撫養長大。然而正當康熙盛世的時候,孝莊皇太後卻重病纏身。康熙救祖母心切,化孝心於筆鋒,創造了震爍古今的“福壽”聯體字,然後征召天下能工巧匠,把它雕刻在一塊大青石上,並將這個“福”字碑送往祈年殿拜祭天神。為示孝心,之後孝莊皇太後身體奇跡般康複,於是康熙大帝就將“福”字碑請回宮中供奉在佛閣。乾隆繼位後,又將“天下第一福”賜給自己的寵臣和,和命人運來幾千塊太湖石,在自己的府後花園砌成一條巨龍,這條龍的位置正好在京城的龍脈上,他將“天下第一福”藏在龍穴之中悉心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