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豐富多彩的年畫文化(1 / 1)

每值歲末,為了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民間都有張貼年畫的習俗。年畫也是中華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種民間工藝品,是一種承載著人民大眾對未來美好憧憬的民間藝術表現形式。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一般在除夕時張貼,一方麵可以裝飾環境,增加假日的喜慶氣氛,另一方麵也含有祝福新年吉祥之意。同時由於年畫的內容五花八門,涉及到民間文化的方方麵麵,因此它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從年畫中可以找到各個地域的文化個性,認識中國的民間生活。

年畫的曆史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門神畫”,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的風俗,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甘肅出土的宋版《四美圖》,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而且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可見宋代的人物年畫已初具規模。

到了明代,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力倡導下,年畫獲得了長足發展。最為經典的就是萬曆年間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綠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它們刻工精致,迄今仍為民間畫師所津津樂道。此外,此時還出現了許多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年畫,如“孟母教子”、“嶽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後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文學名著,也逐漸被采用作年畫題材。

清代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給人以一種幽默感。印製方麵也是形勢多樣,有木板、石印、膠版、國畫、水彩、圖案等等。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西洋之劇場”。民間時期的年畫,俗稱為“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彩,更為人民群眾所喜愛。

年畫四大家

中國年畫不僅曆史悠久,而且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從而形成了開封朱仙鎮、濰坊楊家埠、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的“年畫四大家”。其中朱仙鎮的年畫更是極具盛名,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北宋年間,除夕貼年畫已成為一種風尚,後來北宋沒落,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複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後來黃河泛濫,開封被淹沒,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清代,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作坊有300多家,其中以“萬通”、“天興德”、“德勝昌”、“天義德”較為有名,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

中國江南的民間木板年畫則以桃花塢為中心。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天津楊柳青年畫在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其畫樣多達幾千種。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為“南桃北柳”。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清代達到鼎盛期,當時的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

延伸閱讀

四川綿竹木版年畫

綿竹年畫產於四川省的綿竹縣,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多萬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等國家。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曆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麵,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鬥方、畫條;黑貨,是指以煙墨或朱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