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舊時元旦——春節(1 / 1)

古人十分重視正月初一的元旦即春節。中國人過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曆史,它標誌著農曆舊的一年結束,是中國最富特色、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元旦,在中國漢語中是一個合成詞,“元”就是“初”、“始”;“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麵升起。元旦合起來就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將古人過春節時的喜慶氣氛生動地吟詠了出來。

元旦的稱謂

在曆史上,元旦有許多稱謂。東漢崔《四民月令》說:“正月元旦,是謂正日。”隋代杜台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雲正朝,亦雲元朔。”《漢書》中亦有“三元”、“三朝”、“四始”之說。“三元”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三朝”即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四始”即歲之始,時之始,日之始,月之始。也因此,古人又稱之為“履端”。

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代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

除上述稱謂外,還有正旦、元正、新年、初年、太歲日、歲日、歲旦、新正、開年、開歲、芳歲、華歲、雞日等,但在諸多稱謂中還是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元旦及新年的名稱一直流傳,不過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元旦及新年是指陽曆年,而傳統的元旦相當於現在的陰曆春節。

曆史上的春節

春節的曆史悠久,據史料記載,它興起於虞舜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中國殷商時期的青銅器中就有“旦”的象形字了。

但春節的正式形成時期應是漢代。漢武帝以前,春節的具體日期不太統一。夏朝的夏曆以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曆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曆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又以夏曆的十月為端月(即正月,為避秦始皇“嬴政”的名諱)。漢武帝時期,才開始將春節固定在夏曆的正月初一,並由此逐漸升華為民族節日。

春節的習俗與功能在唐代發生了重大變化。盛唐氣象,百業興旺,思想昌明,文化繁榮。從這個時期開始,春節慢慢從驅邪祈願的氣氛中解放出來,過春節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可以說,在唐代以後,春節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萬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明清時,春節習俗的禮儀性、應酬性逐漸加強。人們在春節之際相互拜年,饋贈禮品。此外,遊藝性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此期間,耍獅子、舞龍、演戲、說書、扭秧歌、蕩秋千、踩高蹺、跑旱船、做手工、玩遊戲、比才藝等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各地舉辦的廟會活動豐富多彩,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歡樂。

現代的春節活動中仍有一些相關的習俗和信仰,便是這種古老文化保留至今的曆史遺存。

延伸閱讀

元旦為何稱為“雞日”?

古代對元旦的說法不同,將元旦稱為“雞日”。古人將新正的前八天分別以六種動物和人、穀相稱。在三國魏董勳《問禮俗》中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羊,四日為豬,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穀。”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個稱呼呢?古人是從陰陽觀念來解釋這一說法的。元旦屬陽,雞也是陽物,兩者的性質是一致的,所以將兩者聯係在一起。這種聯係產生之後,雞就在元旦中扮演著一種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些與雞有關的活動也紛紛出現,首先是用雞避邪,貼雞畫在門上,這也與雞的特性有關係。隨著這種活動的展開,元旦以雞避邪的原意就發展為以雞祈福,這些古代的說法一直傳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