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來臨,古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祀神祭祖。人們將祈求來年幸福的希望寄托於神靈和祖靈身上,因此,春節祀神祭祖的禮俗,其實是在表達人們的這種美好願望,是春節最重要的儀式。
舊時歲月,但凡年節,人們總不忘有功於人間的各方神靈和逝去的先人,以各種不同的祭祀回報他們。
祀神
神靈是人們敬仰的一種事物,於是人們就將對未來的一些期盼寄托在這些神靈身上,希望他們能為自己帶來好運氣。
祀神是泛稱,或表述為祀天地,也有稱神為“真宰神”、“上帝”、“家神”、“宅神”的。一些地區祀神方式有特點,如明正德年間陝西《朝邑縣誌》中說:“元日樹紙竿接天神。”而萬曆年間安徽《滁陽誌》則是元日“將曙,繼火具糕棗拜天,雲‘焚天錢’”。
接神是一項神聖的活動,所以人們很注意接神的禮儀和時間。接神的時間在各個地區也不一樣,有的子時一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的到“子正”之時,即午夜零點開始接神,有的則在“子正”之後才接。接神的地點也是有限製的,接神的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並且主持時都是由一些德高望重的人來主持,以示對神靈的尊重。因為各方神靈所在的方位不一樣,在接神時就有更多的講究,至於接何神,神從何方來,要預先查好“憲書”,然後帶領全家舉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憲書”上指示:“財神正東、福神正南、貴神東北、喜神西南、太歲神西南等”。接神完畢後,等待著香燃完,再叩首,最後將剩下的香根、神像、元寶錠等東西,放入早已在院中備好的錢糧盆內焚燒。這是一種民間的接神儀式。
祭祖
祭祖,又稱拜祖先。中華民族對先祖曆來敬慎鄭重,祭祖儀式作為春節慶豐的主要內容,是極其自然的事情。明嘉靖河南《通許縣誌》說“於中堂或懸祖考影像,或請主以祭”,反映了祭祖設遺像或牌位的基本形式。
祭祖和接神被人們看做是一樣神聖的,因為人死為大,無論這個人在生前做過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隻要是一死,就將所有生前的罪惡都統統帶走,依然會得到人們對他的祭拜。
沿襲舜帝在正月初一到堯的廟中祭告的傳統,曆代的天子都會在元日裏祭祖和祭天;對於普通人家,同樣有著一係列家祭。《四民月令》記:“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挈祀祖禰。前期三日,家長及執事者皆致齊(齋)焉。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小無大以次列坐於先祖之前,子婦孫曾各上椒酒於其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又以上亥祠先穡以祈豐年。”即正式祀祖前三天,家長及執事都要屏絕旁念,一心一意地用“禮製”約束。正日進酒降神,然後家室尊卑,無論大小,以次列坐先祖之前,子、孫、曾孫各上椒酒於其家長,舉觴稱壽。這反映了東漢時代北方大族的正日祭拜情形。
關於祀神祭祖的時間,守歲的人家子時一到,便已開始,沒有守歲的,大多是五更起來。從現存的大量明清地方誌看,一些地區人們起來要放炮,更主要的則是整肅新衣,燃燭燒香,陳牲設醴,做好準備後便拜天地祖宗,接著卑幼向尊長磕頭。
當然,祭祖的儀式也是根據各地的不同風俗而定的。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順序上香跪拜。祭祖的形式雖然不同,但時間大體上是一致的,都是除夕夜懸影,上元夜撤供。祭祖這種儀式是表示對死去的人的一種尊敬,一直流傳至今。
延伸閱讀
年字的三種含意
1.表示計時的單位
年為計時單位,三百六十五天,春夏秋冬周而複始,謂之一年。早在二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就出現了以北鬥鬥柄所指星象位置的變化,用幹支紀年、月、日的方法。“年”字的出現始於周代。在此以前,堯舜時稱“載”,有天體星辰運載一周的意思;夏代稱“歲”,含人長一歲,新春將臨之意;商代稱“”,表示四時已過。雖然在唐肅宗時曾一度將“年”改為“載”,但為期很短,以後又稱為年,並一直沿用到今天。
2.表示收成的狀況
“年”還有收成的意思。根據農作物的生、長、收、藏循環規律的逐漸認識,把一年之中分為四季。在古籍記載中,對“年”的解釋是“穀熟也”。收獲五穀稱“有年”,豐收稱“大有年”,也稱“豐年”。可見,年與豐收有很大的關聯。
3.表示節日的名稱
“年”作為節日,形成於漢代。在春秋戰國時期四分五裂的局麵令百姓苦不堪言。秦國雖然統一了全國,減少了戰亂,但役賦稅卻極為苛刻,使得民不聊生。直到漢代,才出現了社會較為穩定,經濟日趨繁榮的局麵,百姓們休養生息,為歲終的慶祝和新歲的祈福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