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春節這一天,有拜尊長和家眾互拜的風俗,也就是“拜年”。這是人們辭舊迎新、互相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並且傳承至今,成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中的重要內容之一。
正月初一這一天,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元旦“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反映的就是跪叩尊長和家人作揖的禮節。
拜年的含義
古時“拜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平輩相互道賀,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又稱為賀新年、賀節、賀年、賀正、賀歲、賀元旦等。這種風俗的形成,在曆史上是有史記可查的。如宋人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卷六中描寫北宋汴京時雲:“十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朝中葉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親友多出實心。朝官往來,則多泛愛不專……”
此外,不僅鄰族戚友及官宦間要交相拜賀,國家也要舉行朝賀,即向皇帝賀年。
中國古代曆朝均有元旦的朝賀儀。元日慶賀始於漢高祖,其儀式以漢朝為濫觴。《淵鑒類函》中記載了其基本程序:“夜漏未盡七刻,鍾鳴受朝賀及贄,二千石以上上殿稱萬歲。”“執贄”就是群臣奉送皇帝的禮物。漢武帝時代的贄是:公侯,璧;二千石,羔;千石、六百石,雁。高級官僚要“舉觴禦食前,司空奉羹,大司農奉飯”,然後奏樂舉食,“百官受賜宴饗”。到了唐代,朝賀儀式更加盛大,各地官吏向禮部上賀表,跪讀後入內,通天宮朝賀時,要讀時令,官員列於庭。而且朝食時還有邊境各族富豪和鄰近官員參加。元旦期間官員要給假期三天,官員們皆以參加朝賀禮儀為幸。
拜年的方式
拜年的方式有親去和投帖兩種,一般是親者登堂,疏者投貼。
清顧祿《清嘉錄》描述了兩種形式,前者“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後者“有遣仆投紅單刺至戚若友家者,多不親往,答拜者亦如之,謂之‘飛帖’。”
投刺類似今天的名片,古人通名,本用削木書字,漢代謂之“謁”,漢末稱為“刺”,“漢以後雖用紙,而仍相沿日刺”。投刺拜年之風最早出現在宋朝的上層社會,盛於明清時代。宋人周輝在《清波雜誌》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遊廣,朋友多,但是不可能親自拜訪各位,於是就用這種飛貼的形式向曾經交往過的朋友送上新年的祝福。大戶人家比較講究的還特設“門簿”,以記客人的往來和飛貼,飛貼上還寫上吉利的話語,其實就是祝福大吉大利、吉祥平安的意思。明朝傑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拜年》詩中也描述了當時元旦投貼的風俗:“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現在流傳下來的送賀年卡的習俗便有這種飛貼的遺風。
大約從清朝時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延伸閱讀
拜年的來曆傳說
關於拜年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
傳說在唐朝,李世民打下了江山後,程咬金自恃勞苦功高,總想賣點老資格,經常與尉遲恭為爭功勞而鬧得很不像話。李世民費了許多腦筋,可怎麼也解不開這個事。後來,魏征給李世民出了個主意,才化解了此事。
大年三十這天早朝,李世民按魏征的主意,不等眾臣呼萬歲,便先施了個禮,做了個揖,說:“各位愛卿,今年咱們過一個愉快的新年,明天大年初一,你們要知大知小地互相拜個年。再提醒大夥兒,拜年時要說個人的不對,別人再不對也不能提,都得說吉慶。”
於是,第二天,滿朝文武你上我家,我去你家,開始拜年。這時,程咬金可犯了難:我要是到尉遲恭家去,就算給他低了頭;要是不去,他動本參我,說我違抗聖旨,我也吃罪不起。這可怎麼辦?他正這麼猶豫之間,家仆進來了:“報大人,尉遲恭大人給你拜年來了!”尉遲恭一見程咬金,做了個揖,就跪下了:“祝程大人身體健康,過年愉快。”程咬金也趕緊跪下了。倆人手拉手站起來以後,倆人各自檢討了一番,也就和好了。傳到民間,弟兄之間有個拌嘴的時候,通過拜年,也就避免了幹戈,這個風俗也就流傳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