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春節之後,幾乎每天都有相應的節俗,但又都是春節的延續。到了初五,有了一些獨立的節俗,如送窮、開市等等,這一天也就成了一個獨特的節日。
正月初五,也叫“破五”。之所以叫破五,是因為此前幾天的禁忌,到今天全都可以破除。而這裏的所謂禁忌,有不倒垃圾,有不出遠門,有不動碾磨碓臼,有不事女工針黹,甚至有不汲新水,等等。而到了破五,一切禁忌皆可破除,不僅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活動可以進行,商鋪也開始營業了。
接財神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這一天,家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尤其是各大商家開市,一大早就要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如崇禎《嘉興縣誌》記載祭祀五通神。蘇州祭五路財神,《清嘉錄》載:“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嘉靖《建寧縣誌》則記載福建建寧“祭灶、祭門皆以五日祭”。
其實關於財神的生日,也有說是正月初二的。而在正月初五為財神賀辰,大概與所謂“五路財神”有關。五路財神的前身,也是財神的原型之一,為元末的何五路,後來也叫五顯神、五通神。他本來隻是一個,但後人因其“五”字而附會為五個。
開業前祭財神有一種特別的儀俗,那就是掌櫃的打算炒哪位的魷魚,就不讓他拜神,以儀俗來處理辭工的問題。老北京的祭神開市儀式是比較隆重的,常人春在《老北京的風俗》中記載:送神之後,“鞭炮齊鳴,夥計們都猛勁地搖算盤,用秤杆敲打秤盤,屋裏屋外響成一片,謂之‘響響當當,大吉大利’。這時便有乞丐們來唱‘喜歌’,掌櫃的少不得要賞他們幾個‘喜錢’。在強烈的祝願氣氛中,店鋪打開了護窗板,露出早已貼好的‘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紅對聯,開始正式營業。”
破五送窮
財神請進門,自然要把窮神請出去,正月初五或初六為送窮日。這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
春節期間的諸多禁忌中,不倒垃圾最為突出。民俗認為,春節至破五不倒垃圾,能夠聚財,否則就倒了“福氣”。然而,垃圾堆多了,畢竟影響衛生,所以到初五要倒出去,又有了講究,叫“送窮”。人們通過傾倒垃圾來送窮,如此則一年與窮無幹,當然也就富貴有餘了。
送窮還有許多別稱,諸如送五窮、趕五窮、送窮土、送窮灰、送窮媳婦出門。送窮的方式也頗多。簡單的隻是清早響著爆竹把垃圾倒出門外完事,複雜些的則要用紙剪一個小人(窮媳婦)送走,甚至還要讓她背個裝了垃圾的紙袋送在門外。如河北《張北縣誌》記載道:正月初五日,俗謂之破五。各家用紙製造婦人,自背紙袋,裝屋內穢土掃置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俗謂“送五窮”。還有的地區破五時要飽食或汲水滿甕的,稱“填窮”,或者把別人家的紙製窮媳婦拿走,稱“得富”。如安徽《壽陽縣誌》載:五日,晨起擔水入甕,謂之“填窮”。剪紙作五窮婦送之,謂之“送窮”;山西《大同府誌》載:五日,剪彩紙為人,小兒擁抱戲通衢,曰“送窮”;有攫而去者,曰“得富”。可見各地送窮各有辦法。
接財神、送窮神的目的都是為了求財變富,這一習俗,反映了中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延伸閱讀
五路神的來源
民間將“五路神”稱為偏財神,但究竟何謂“五路”,民間的解釋各不相同。關於五路神的起源,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種認為元代有一位何五路,禦寇而死被後人奉為五路財神。清人姚福均《鑄鼎餘問》卷四引《無錫縣誌》雲:“神姓何,名五路,元末禦寇死,因祀之。”
也有人認為,五路神是指顧野王之五子,死後封為五顯身,訛為五路神。顧野王,即顧希馮,參與抵抗侯景之亂。在他死後,人們出於對他的懷念,愛屋及烏,將感激之情轉移到了他的五個兒子身上。
而江南流行的一種《財神寶卷》則認為,五路財神本是玉帝殿前的五香童,五香童投胎豪富杜家,五子長成後,外出經商。一次買魚放生,巧遇龍王三太子。龍王為報恩酬以寶物,從此五子富可敵國,玉帝封其為五路財神。
民間也有把《封神演義》中的趙公明及手下的四名小神作為五路財神的,這四名小神是: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豹)、招財使者喬有明(陳九公、鄧九公)、利市仙官姚邇益(少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