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的各項慶賀活動中,飲食文化活動是其核心內容之一。古人春節飲食豐富多彩,飲料、食品一應俱全,並且在各種美味食物中都包含著一定的文化含義和人們的美好期望。
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新年,因此,古人的春節飲食更是豐富多彩,其中飲料、食品一應俱全,各有其特殊含義。
食品類
各地風俗不同,春節食品也各有特點。北方人普遍吃餃子、麵條和年糕。南方普遍的風俗是吃元宵、麵條和水磨年糕,江浙和閩粵等地初一吃元宵,或炸或煮;福建漳州人初一早上吃香腸和皮蛋;廣東潮州人初一吃當地特有的“腐圓”;回族人正月初一吃麵條和燉肉,初二方食餃子;白斬雞、釀豆腐、粽子、油堆等則是壯族人的春節食品。
其中最主要的春節食品要數餃子和年糕了。
歲時吃餃子是大多數地區的風俗習慣。舊時,關於餃子,有許多不同的稱謂。北齊人顏之推曾說:“今之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明代《正字通》說:“今俗餃餌,屑米麵和飴為之,幹濕大小不一,或謂之‘粉角’。北人說角如矯,實即餃耳。唐人謂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湯中牢丸’,即今水餃子;其‘籠上牢丸’即今蒸湯餃也。食畢出門拜年,由近及遠,元午直到燒燈後。”據此則唐牢丸近似餃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現角子一詞。元代把餃子叫做“扁食”。明代的餃子如《正字通》所說,稱餃餌、粉角、水餃子、蒸燙麵餃。此外,還有水點心等叫法,清代還把餃子稱作“煮餑餑”。
春節吃餃子興盛於明清時期的北方。如明萬曆年間沈榜《宛署雜記》說,拜年“作扁食,奉長上為壽”。明嘉靖時山西《曲沃縣誌》記載:“二日製扁食包金,邀婿爭福。”元代扁食一詞在民間流傳下來。
年糕是春節的獨特食俗。年糕有諧音“年高”的意思,因此人們在春節有必食年糕的風俗。
年糕的樣式很多,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幹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飲料類
椒柏酒。南朝庾信《正旦蒙趙王賚酒詩》:“正旦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描繪了春節朝賀受到賞賜椒柏酒的喜悅心情。椒是花椒,古人說椒是玉衡星之精,氣味芬香,服之令人身輕耐老;柏是柏樹葉,古人視為仙藥,可免百病。椒、柏可分別浸製酒,也可一起放入酒中飲用。飲椒柏酒可去病長壽,因此在民間一直流傳下來,明代山東曆城、浙江嘉興均有此俗。
屠蘇酒。唐人韓鄂《歲華紀麗》記載:“俗說屠蘇乃草庵之名。昔有人居草庵之中,每歲除夜遺閭裏一藥貼,令囊浸井中,至元日取水,置於酒樽,合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得其方而不知其人姓名,但日屠蘇而已。”韓鄂還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四時纂要》中披露了預防瘟疫的屠蘇酒方:大黃、花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兩,烏頭半分。他說將以上八味切細,裝入深紅色的口袋裏,年三十的傍晚,把它放在井中。初一早上,拿出來連口袋浸在酒裏。全家從小到大,依次稍許各喝一些,一年沒有病。韓鄂的記述秉承了民間傳說,雖有神秘色彩,不過所列八味藥材,其功效主要是清熱、散風、健脾、除濕,可以說對身體有利無害。
桃湯。即取桃之葉、枝、莖三者煮沸而飲,古人以桃為五行之精,能厭伏邪氣。製百鬼,故飲之。
延伸閱讀
餃子的來曆
餃子,民間流傳有一種說法是醫聖張仲景發明的。
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告老還鄉時,正好趕上冬至,他看到窮人的耳朵都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寒嬌耳湯”給窮人治療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寒藥材在鍋裏熬煮,煮好後撈出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下鍋煮熟。病人吃下寒嬌耳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抵禦了傷寒,治好了爛耳。
張仲景免費舍藥給窮人治療凍傷,從冬至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同時也慶祝爛耳康複,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扁食”,以紀念張仲景。
如今,冬至吃餃子已成為民間的傳統習俗,餃子也成了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人們最喜愛的食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