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剃頭是許多地方的習俗,謂之“剃龍頭”,民俗以為這一天剃頭是“剃龍頭”,可以求得一年好運。一直到今天,二月二這天理發店裏還是人滿為患。
中國民間一直有“二月二理發去舊”的說法。這一天理發,叫“剃龍頭”或“剃喜頭”,借龍抬頭之吉時,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大人理發,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
之所以選擇二月二日剃頭,一方麵是因為俗信“正月裏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頭發已經變長,正是需要剃頭理發的時候;另一方麵是取龍抬頭之吉意,祝願兒童長大以後有出息。
“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有兩種解釋。
一是“思舅”的誤傳。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貧窮的理發匠很愛自己的舅舅。正月串親的日子到了,理發匠沒有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就挑著剃頭挑子來到舅舅家,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都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很高興,說這是送給他最好的過年禮物,還約定每年正月來給他理發,看看手藝是否有新的長進。舅舅去世後,每到正月,理發匠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為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
二是“思舊”的誤傳。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中說:“聞諸鄉老談前清下剃發之詔於順治四年正月實行,明朝體製一變,民間以剃發之故思及舊君,故曰‘思舊’。相沿既久,遂誤作‘死舅’。”漢族男兒自古就蓄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妄動。剃頭簡直就是剔命。明末清初,清朝為了統一全國的服飾,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當時有人為懷念明朝,就在正月裏不剪發以表示“思舊”,但又不能公開與清朝政府對抗,漢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說法。這樣,正月不剃頭就意味著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緬懷祖宗,緬懷傳統。
江蘇淮陰等地民俗則認為正月不剃頭的傳說始於秦始皇嬴政,為避諱,民間就把每年的第一個月改稱為正月,也形成了不“剃頭”的習俗,否則就有血光之災。而四川建始縣人說,正月不剃頭,否則叫“正無發(法)”。
因此,舊俗正月一般是禁止剃頭的。再加上二月二龍抬頭,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二月二剃頭的習俗。為取吉利,一般還要在剃頭的說法中間加“龍”字,叫剃“龍”頭,以區別其他時間的剃頭。
舊時剃龍頭,一般主要針對男孩而言,有“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之說。相對的有“二月二,家家人家接女兒”,因舊時,正月新娘不回門,媳婦不走娘家,正月不空房,同時還有“出嫁的閨女正月不能看娘家的燈,看了娘家的燈死公公”的迷信說法,因而正月出嫁的女兒不準回娘家。一個多月的時間,閨女想娘,娘想閨女,所以到了二月二,不僅已經出了正月,而且又是吉祥如意的日子,所以各家都接女兒回娘家。
延伸閱讀
理發的由來
古人認為“頭發”,受之於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隻是盤發的方式不同。漢代開始,有了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麵,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朱在注疏《詩經 周頌》中“其比為”一句裏說明:“,理發器也。”這也是“理發”一詞在文獻中的首次出現。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而且有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在元、明兩朝,人們理發更為普遍。清朝時,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製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發,理發業空前發展起來。中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就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
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