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為春龍節,又稱龍抬頭,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民間都要焚香設供祭祀龍神,求龍神按時播雨,以祈豐年。春龍節,在以農耕為主的原始社會,有著重要地位。
俗語雲:“二月二,龍抬頭。”因此,二月二的春龍節又稱“龍抬頭日”。舊時民眾以為從二月初二開始,龍要抬頭行雲作雨,因而圍繞這種俗信形成了許多活動,龍抬頭日也就成了一個節日。
龍抬頭的由來傳說
關於春龍節,據說是來自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陝西關中地區久旱無雨,玉皇大帝就命令東海龍王的孫子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可是這小龍貪玩,到了關中就一頭鑽進河裏不再出來,把播雨大事給忘了。
在臨潼驪山之東的馬額塬上有個小山村,村裏有個小夥子叫水生。他見天旱,便設法四處找水。一天,他在百裏外的塬頭村,聽一位老伯講了小龍忘記播雨的事。水生問:“如何製服它呢?”老伯說:“必須弄到一根降龍木才行。”水生經過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降龍木,一番比試後,終於製服了小龍。
小龍頓時抬頭騰空而起,直衝九霄,霎時烏雲翻滾,雷聲大作,嘩嘩地下起了大雨。為了紀念這“龍抬頭”的日子,人們規定每年農曆二月二為“春龍節”。
龍抬頭的由來史話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據說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禦駕親耕”。後來的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到了周武王,這一習俗還被發揚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以後,“二月二”便定名為“龍頭節”。
關於二月二龍抬頭這一習俗的最早記載,來自東漢文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他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
自唐朝起,人們就把二月二作為一個特殊的節日,說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炒豆子之類的點心,稱這是“富貴果子”。這樣的風俗也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二月二龍抬頭”正式形成民俗節日是在元朝。中國自古是農業國家,氣候的好壞對農業收成起著決定作用。從節氣上說,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春分”之間,這是個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時期,人們希望通過對龍的祈求行為來實現降雨的目的。元朝時還將這一天稱為“踏青節”,百姓在這一天出去踏青、郊遊。有的人在踏青回家時,沿途采摘些蓬葉(一種地上生長的花葉)拿回自家在門前拜祭,有“迎富”之意。
對於“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麵的解釋,往往被人忽略。
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初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隻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延伸閱讀
“龍”是什麼?
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一種神異動物,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
古人對很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遊,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駱頭、蛇脖、鹿角、龜眼、魚鱗、虎掌、鷹爪、牛耳的樣子,這種複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前人又將龍分為四種:有鱗者稱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龍,無角者稱龍。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後,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龍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雲致雨。
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曆代帝王也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中國人更自稱“龍的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