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防病解困的咬春俗(1 / 1)

歲節活動多與飲食相關,立春也是如此,相關的飲食活動叫咬春。咬春,即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嚼蘿卜之俗,這一習俗,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

咬春也叫“食春菜”,所食大多是生菜,諸如蘿卜、青韭菜、芹菜等。關於咬春的用意,有說是迎新的,如《齊人月令》說:“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過多,取迎新之意而已。”有說是排解春困的,如《燕京歲時記》說:“立春日,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謂可以去春困。”也有說可以免除疥疾、預防病患的。總之,咬春習俗是立春節時的一項重要活動。

春卷

立春吃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就有,那時叫“菜盤”。唐《四時寶鏡》中就有東晉人李鄂,於立春之日命以羅卜、芹菜為菜盤,互相饋贈的記載。當時人們每到立春日,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菜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人們在春遊時也會帶上。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又有了“春盤”、“五辛盤”等稱呼。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遊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五辛盤的名稱,則來源於當時是用五種有辛味的生菜拚合而成的。《唐摭言》說,安定郡王於立春日作五辛盤。宋代則多稱作“辛盤”,北宋《歲時雜記》說: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盤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的生菜,染蘿卜為裝飾。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 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現在,春餅、春卷也還是人們的節令美食。

蘿卜

立春這一日,中國民間的咬春的另一種食品是蘿卜。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要說這個習俗的來曆,有個神奇的傳說。

遠古時候,有一年的立春前,突然發生了瘟疫,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怪病:心虛氣短,失神落魄,沒有精神,甚至連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道人來到了一個村莊。村裏靜悄悄的,他覺得十分奇怪,便來到了村邊的一戶人家,敲敲門,沒人應聲。他見門虛掩著,便推門進屋。隻見炕上躺著五口人,個個臉色焦黃,昏沉沉像睡著一樣,滿屋塵土,看樣子已是有些日子沒人打掃了。道人趕緊來到一個中年人跟前,連聲問究竟,中年人合著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看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於是,他念起咒語,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觀音菩薩告訴他,等地氣通時,讓鄉人百姓每人啃吃幾口蘿卜,瘟疫便可自動解開。

道人飛快地跑回觀院,刨出一袋貯藏的蘿卜,回到村莊。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拔下幾根蘆花大公雞的毛,紮在了地上。雞毛動則地氣通。他讓每家每戶的人都吃了蘿卜,果然瘟疫解了。鄉人又帶著蘿卜奔向了十裏八村,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人們不會忘記那位道人,更不會忘記讓他們從苦難中解脫出來的蘿卜。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卜,以求平安。

立春吃蘿卜的習俗也就形成了,並持續至今。

延伸閱讀

福州春卷的傳說

福州春卷,曆史悠久,當地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

相傳宋朝年間,有一個叫陳的書生,十分有抱負,常常日以繼夜,通宵達旦地讀書,而且有時候讀的太專心,甚至會忘了吃飯。為此,他的妻子阿玉很是心疼:老這樣下去,丈夫的身體會累垮的!

阿玉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做出了一種既能當飯,又能當萊,既省時間,吃起來也方便的食物。阿玉把米磨成粉,製成皮,包上肉和菜,加上佐料作為餡,然後用油一炸,一股香氣撲鼻而來。陳從心裏感激賢惠的妻子對自己的體貼關懷,讀書的勁頭更足了。

不久,陳進京趕考,攜帶的幹糧就是妻子特地給他製作的這種食品。三場試畢,陳得中頭名狀元。紅榜一出,他高興得把自己帶來的幹糧送給考官先生品嚐。先生一吃,讚不絕口,便問陳是從哪家名師的飯鋪裏買的。陳笑著告訴他,是自己的妻子做的。先生頓時詩興大發,寫詩作文,一時紛紛傳聞,並稱這幹糧為“春卷”。

從此,福州春卷名聲大振,後來竟成了地方官吏向皇帝進貢的上等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