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執杖鞭牛的打春俗(1 / 1)

立春之日民間有“鞭春”、“打春”的習俗,也就是鞭打春牛,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這種方式體現了人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打春是立春節的另外一種習俗,這種習俗雖然也源自上古的迎春、慶春,但中古以後則更多指祈祝豐收——向春神乞求,向土牛禱祝。

打春的來曆

立春節打春的習俗,傳說源於隋末。

傳說在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煬帝三下江都(揚州)遊玩,不覺已到新年,又正值煬帝生辰,百官都來祝壽,奸臣乘機獻媚呼:“萬歲英明,國泰民安”。煬帝得意忘形,說:“今國泰民安,讓耕牛也歇息吧!”眾臣聞言,麵麵相覷,不解其意。有臣起奏:“萬歲,春耕在即,為何讓牛休息?”煬帝說:“朕屬牛,今又牛年,豈不能休息!”並下詔:“耕牛今春放假,主人要好生飼養,違者嚴懲。”

全國上下頓時民怨沸騰。因煬帝連年出征高麗、山東等地“掃地為兵”,耕稼失時,田疇多荒,如今又加上給耕牛放假,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四方農民皆揭竿而起。嚇得煬帝躲在宮裏,不敢出來。因此,農民紛紛趕牛春耕,但牛已變得惰,須鞭打才願下田。故農夫邊打邊唱:“春交六九頭,手舉鞭條打春牛;打得春牛下田去,打得昏君﹙煬帝﹚不露頭。”立春打春牛的習俗也就流傳下來了。

打春的曆史

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較早,漢代時就有土牛耕人、青帝句芒的記載。如《後漢書 祭祀誌》:“立春之日,迎春人於東郊,祭青帝句芒,車旗服飾皆青,歌青陽八佾。”《禮儀誌》說:“立春之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令史皆服青幘、立春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但此時還未提到鞭春,唐代以後,出現了“執杖鞭牛”,也就是所謂鞭春、鞭春牛、打春牛。

宋代及其後的鞭春之舉由皇帝、官吏或句芒神進行,因其所在地及規模、時代而不一。此時,進春、饋贈小春牛、以春牛碎片饋贈或祝吉的習俗也已經形成、流行。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就記載有北宋鞭春習俗:“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土牛)入禁中鞭春。”

明清時期,繼承了古老的唐宋遺風。據清《潮州府誌 歲時》載:“立春日,官長鞭春畢,爭取鞭碎土牛,謂之壓邪。雖得丸泥片紙為吉,不則意沮氣餒,故奮臂直前,擁擠雜遝,官法不能禁也。”有的還在土牛腹中裝滿五穀,打破後五穀溢出,意為“五穀豐登,滿地皆是”。

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如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除了皇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43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延伸閱讀

《春牛圖》

《春牛圖》是刻版印刷後專供人們張貼的,它表現了人們祈求豐收的美好願望。

這種版畫的構圖,通常有一個牧童和一頭牛,牧童頭有雙,手執柳鞭,其實是句芒的象征,所以亦稱芒童。繪圖者也根據官頒立春時間來進行芒童站位的設計,如果是牽牛於後表示農事早,如果是騎於牛背表示農事平;如果是驅牛在前表示農事晚。農民們買回家去,既當年畫張貼,又因此知道了立春的大致時間,此外,這種供給張貼的春牛圖上,一般都寫有恭賀新年的吉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