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頓節是西藏曆史悠久的傳統節日,在這一節日裏,既有最隆重的曬佛儀式,也有最歡騰的藏戲表演,既展示著傳統的藏族文化,也顯示著神秘的西藏風情。
雪頓節,是西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在藏語中,“雪”的含義是酸奶子,“頓”的含義是“宴”、“吃”,所以按藏語解釋,“雪頓節”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雪頓節”還有兩個別名,一個是“藏戲節”,因為這個節日裏有藏戲表演;另一個是“曬佛節”,因為這個節日裏有隆重的展佛活動。
“雪頓節”距今已經有數百年的曆史了,在17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由於從春季到夏季,天氣變暖轉熱,萬物複蘇,這期間僧人如果外出活動,難免會踩死幼小的生命,就違背了佛教“不殺生”的戒律。因此,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戒律中規定每年藏曆的四月至六月期間,僧人隻能在寺廟裏念經修行。等到六月底解禁後,僧人們紛紛走出寺門下山,世俗百姓為了犒勞僧人,不僅為他們準備了釀製的酸奶,還為他們舉行郊遊野宴,表演藏戲,這種活動一直要延續到八月。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習俗並傳播沿襲至今,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到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已開始演出藏戲。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其範圍仍局限在寺廟之內。最初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所以“雪頓節”也被稱為“哲蚌雪頓節”。後來,雪頓節先在哲蚌寺內進行藏戲會演,第二天到布達拉宮演出。十八世紀初羅布林卡建成後,雪頓節的活動又移至羅布林卡內,並開始允許市民入園觀看藏戲。這以後,雪頓節就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節日儀式。
展示佛像
每年的“雪頓節”,從哲蚌寺的展示佛像拉開帷幕。當日拂曉前,人們從四麵八方聚集到哲蚌寺,到了展佛的吉時,伴隨著響徹山穀的法號聲,近百名僧人將絲製的佛像如長龍般從大殿緩緩抬出,山上、山下的萬名香客齊誦經文,迎接佛像。當巨幅佛像徐徐展開時,人們紛紛敬獻哈達,喃喃祈禱,景象無比壯觀,哲蚌寺處於神聖的肅穆中。
過林卡
佛像展示結束後,人們紛紛趕往拉薩羅布林卡內過林卡,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放鬆。林卡在藏語中是園林的意思,所謂“過林卡”其實就是在園林裏休閑娛樂。在拉薩,人們過林卡的主要地方是羅布林卡、人民公園、龍王潭公園以及哲蚌寺和色拉寺附近的林地。羅布林卡的每個角落裏都搭滿了藏式帳篷,人們招呼著難得一聚的親朋好友,孩子們在樹林裏嬉戲打鬧,歡聲笑語不斷。
看藏戲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在藏語中被稱為“阿吉拉姆”,簡稱“拉姆”(即仙女)。藏戲以巫文化、藏族苯教和佛教為文化根基,受中原和印度文化的影響,融合了民間歌舞、民間說唱藝術和宗教儀式、宗教藝術而形成。藏戲演出時化妝比較簡單,除戴麵具外,沒有複雜的臉譜。樂器也較簡單,演出時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觀眾介紹劇情發展情況。劇中人物道白很少,演員專心致誌地吟唱,由於是廣場演出,演員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顯示出粗獷有力的性格。“雪頓節”期間,親朋好友閑適地圍坐在一起,擺上一路背來的青稞酒、酥油茶,還有自己做的各種藏式點心,有些藏民還一邊聽藏戲,一邊搖著手中的轉經筒,或是撚著佛珠,呈現一副其樂融融的場麵。
延伸閱讀
羅布林卡
羅布林卡,藏語意為“寶貝公園”,也俗稱為“拉薩的頤和園”,位於拉薩西郊拉薩河北岸,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
羅布林卡始建於公元18世紀中葉,是曆世達賴處理政務和進行宗教活動的夏宮。自七世達賴以後,曆世達賴均曾對羅布林卡進行擴建,使羅布林卡發展為西藏人造園林中規模最大、風景最佳、古跡最多的園林。
羅布林卡由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明久頗章等幾組宮殿建築組成,每組建築又分為宮區、宮前區和林區三個主要部分。各組建築均以木、石為主要材料建成,規劃整齊,具有明顯的藏式建築風格,具有西藏園林特有的樸實自然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