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的珍貴日子,在節日裏,每個穆斯林參加各種祈禱和禮拜活動,提高個人的品性和道德,祈望真主的更多恩典,祈求真主恩賜兩世幸福。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三大節日(聖紀節、開齋節、宰牲節)之一,是中國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盛大節日。
開齋節是阿拉伯語的意譯,在各地的稱謂不盡相同,具體日期是伊斯蘭教曆的10月1日。之所以在此時,是因為按照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曆每年9月為“齋月”,“齋月”期間的活動稱為“封齋”、“把齋”。具體而言,齋月期間穆斯林們在日出之前,要吃好封齋飯。日出以後至太陽西下,整個白天無論怎樣饑渴,都不能吃一點東西或喝一口水,平時抽煙的人也要暫時戒煙。此外,穆斯林們還要在齋月裏克製一切私欲,斷絕一切邪念,以示篤信真主安拉。但小孩和老弱病人可以不用守齋,婦女在經期也不用守齋,不過要盡量節製飲食,不能在公共場所吃喝。整個齋月的氣氛是肅穆莊嚴的。到了晚上守齋結束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人們可以吃喝談笑,左鄰右舍可以團聚一桌。甚至行路的陌生人感到饑餓時,也可走進素不相識的人家一起飲食,同樣能受到主人的熱情招待。齋月的目的和意義,是控製個人的私欲,讓人們不要揮霍無度,使富者體會貧者的不幸,喚起族類的同情心。
封齋到了第29日的傍晚,如果見到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果不見新月,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以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開齋節一般進行三天,這三天中的活動非常豐富。
節日的第一天,人們從拂曉就開始忙碌起來。家家戶戶早起打掃院內院外衛生,給人清潔、舒適、愉快的感覺,無論男女老少都換上自己喜愛的新衣服。大約到了早晨八點以後,成年男性前往穆斯林聚會和活動的場所——清真寺,這裏也往往煥然一新,有的還懸掛“慶祝開齋節”的巨幅橫標和彩燈。
在會禮前,各家各戶都要繳納“麥子錢”(以麥子或麵粉等折價出現金,也稱“開齋捐”),這是穆斯林“禮、念、齋、課、朝”五功之一,其目的是“淨化人的心靈,接濟貧困”,培養人的扶危濟困、樂善好施的美德,避免貧苦人在節日沿街行乞,與貧苦人共享節日的歡樂。
當清真寺裏的阿訇宣布會禮開始時,人們即鋪上隨身攜帶的毯子或小拜氈,脫下鞋子,麵向聖地麥加古寺克爾白方向跟隨阿訇禮拜。這時的清真寺是莊嚴肅穆的,人們是無比虔誠的。會禮結束後,人們集體向阿訇(教長)道安,全體穆斯林互致(色倆目)平安詞,表示節日的宿願:祈求平安、吉祥、富貴、和諧。然後,大多數人家都會請阿訇帶領著去祖墳上念《古蘭經》,追念亡故的親人。
以上儀式結束後,就是節日的慶祝活動了。家家戶戶都準備了饊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風味的傳統食品,攜帶著這些食品互送親友鄰居,互相拜節問候。不少青年男女還選此良機,舉行婚禮,使新婚添上節日的光彩。
延伸閱讀
伊斯蘭教另一重要節日
——古爾邦節“古爾邦節”是阿拉伯語的音譯,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 古爾邦”,“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這個節日也被稱為“宰牲節”。
這個節日來源於古代阿拉伯的宗教傳說:“先知”易卜拉欣晚上夢見真主安拉,命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伊斯瑪儀,以考驗他對真主安拉的忠誠。當易卜拉欣遵命舉刀的一瞬間,真主安拉派遣特使牽著一隻羊匆匆趕來以宰羊代替獻子。從此,在阿拉伯民族中形成了每年宰牲獻祭的習俗。伊斯蘭教出現後,承認先知易卜拉欣為聖祖,並繼承了這一儀式,而且把伊斯蘭教曆的十二月十日定為“古爾邦節”。由於中國的公曆與伊斯蘭教曆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所以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曆日期都不固定。
古爾邦節的節日活動與開齋節的最大不同是,這天早晨在會禮結束後才吃東西。會禮結束後,人們便回到家裏殺牛宰羊,煮肉做飯,施舍窮人,招待來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