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6章 僧俗同慶浴佛節(1 / 1)

在傳統節俗文化體係中,四月八日的浴佛節並不在主要節日之內,但在佛教文化流行的時代,傳說為佛祖誕生日的浴佛日,是僧俗兩界重要的活動時日。

浴佛節,又叫佛誕節、龍華會,這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起的宗教節日,但是又有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浴佛的時間在史籍中有不同記載。蒙古族、藏族地區以四月十五日為佛誕日,即佛成道日、佛涅盤日,所以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北朝時漢族地區佛教多在四月八日舉行,後不斷變更、發展,北方改在十二月八日(臘八節)舉行,南方則仍是四月八日舉行,一直相沿至今,所以浴佛節也稱“四月八”。

浴佛節的曆史很悠久,早在漢末三國時就已經出現,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成為民俗節日。這是因為魏晉南北朝是佛教文化深入社會的時期,當時帝王都信仰並提倡佛教,民俗信仰中也融入了眾多的佛教文化。在這種因素的推動下,人們有選擇地接受了佛教的時間觀念,並將它與中國固有的傳統時節結合,推出了浴佛節這樣的新型節日。浴佛節的主要習俗有浴佛、舍豆結緣、放生和求子等。

浴佛

之所以要浴佛,據說在2500多年前的4月8日,印度迦毗羅衛國的王後摩耶夫人,在藍毗尼花園的無憂樹下,生下了悉達多太子,也就是後來出家成道的佛陀。隨即有兩股水從天瀉下,沐浴在王子的身上。後來,佛教徒每年為慶祝佛陀誕辰,就沿用此例舉行浴佛儀式。一般的佛教徒都在這天舉行浴佛儀式,慶祝佛祖誕辰。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色香湯浴佛,共作龍華會,以為彌勒下生之征也。”《高僧傳》具體描述了浴佛的情形:“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為青色水,鬱金香為赤色水,丘隆香為白色水,附子香為黃色水,安息香為黑色水,以灌佛頂。”用“五色香湯”浴佛,既包含了中國自古相傳的香湯沐浴習俗,也引入了陰陽五行的觀念,香水的五色象征著五方力量的彙聚。

南北朝時的浴佛活動不僅在主要寺廟中進行,有些人在家廟中也進行。如東晉鎮北將軍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8歲喪母,晝夜號泣,人們都為其感動。四月八日,劉敬宣見眾人灌佛,於是取下頭上的金鏡為母親灌像,悲泣不能自已。由此可見,浴佛中蘊涵了中國人的孝親觀念。

舍豆結緣

由於佛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識是前世已經結下的緣分,又由於黃豆是圓的,“圓“與”緣“諧音,所以在浴佛節就有了舍豆食豆、以圓結緣的習俗。這個習俗起於元代,盛於清代。清宮內每到四月初八這一天,都要給大臣、太監以及宮女發放煮熟的五香黃豆。這個習俗在寺廟和民間流行更廣。四月初八,人們焚香拜佛後,還要將帶來的熟黃豆倒在寺廟的笸籮裏,以代表跟佛祖結緣。

求子

在四月的天空,蒼龍星座躍出了地平線,蒼龍為陽物,蒼龍的出現象征著陽氣的旺盛,而蒼龍的尾宿在古代被視為主掌生育的星辰,尾宿既是妃嬪的象征,又是生殖星神。人們在四月八日浴佛節的一項活動也與尾宿有關,即求子。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四月八日,長沙寺閣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無子者,供養薄餅以乞子,往往有驗。”九子母神顯然是尾宿在人間的化身,有著非凡的生殖力。明清時期,四月八日仍是婚姻求子的吉日,如江南泰州的有關記載說:“四月八日為浴佛日,婦女有相約詣尼庵拜禮及祈求子息還願者。”

放生

佛教主張不殺生,所以在浴佛節期間也有放生的習俗。如北京一些寺廟的僧侶和平民百姓常在這一天把自己養的或買來的小龜、小鳥、小魚帶到河邊或山野放生。

此外,由於立夏之後,暑氣漸盛,人們需要防病除災。所以,在浴佛節還有拜藥王的習俗,希望通過拜神求佛,解除疾病。

延伸閱讀

“浴佛”的另一種說法

關於浴佛節為什麼要浴佛,在民間還流傳著另外一種說法。相傳,佛祖釋牟尼落地時就異常聰慧,不僅會走路,還會說話。他前、後、左、右各走七步後,一手指著天、一手指著地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大地為他的出生而感動,就用九龍吐水為他浴。以後每到四月初八佛祖的誕生日,各個佛寺的僧侶都會以甘草茶煮成“香湯”,在寺廟的浴亭裏對釋牟尼佛像噴灑,對佛像進行一次洗浴。其實,在浴佛過程中不僅有紀念佛祖誕辰的含義,還有洗滌人心的汙穢黑暗、潔淨眾生的心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