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不戰而逃(1 / 3)

不動則亦,一鳴驚人!漢軍勢如破竹,拿下許都的遊奕、踏白二軍兵分兩路,遊奕直奔陳留,踏白直撲汝南,一路上望風而降者不計其數,直至陳留城下才暫緩腳步。

麵對漢軍的凶猛攻勢,程昱不得不中止了對曹昂的尋找營救,親自坐鎮陳留,指揮全局,一麵派人向主公曹操告急,一麵加固城防,做好死守的準備。

之前借曹洪的貪財混入兗豫二州的朝廷說客對漢軍的推進起了大作用。劉協開出的條件很誘人,袖手旁觀保證人身安全與財產,出手相助則可得封賞。兗州先不提,那裏的世家本就對曹操一直心存敵意,否則曹操也不會將治所遷到許都。單說豫州,這裏的世家比起兗州隻多不少,而對曹操心存不滿者,更是多如牛毛。

為何世家反感曹操,究其原因,就是曹操在用人製度上的錯誤……與其說是錯誤,倒不如說是阻礙了世家子弟步入仕途的途徑。大漢選拔人才用的是舉孝廉,說白了就是當地有名望的人向朝廷推薦賢才,世家在各地根深蒂固,買通官府以後舉孝廉製度也就成了世家的私有物,可以說世家壟斷了大漢官員輸出渠道。

誰也不願平白無故推薦與自己無有利害關係的外人,畢竟舉孝廉也是需要承擔風險的,若是舉薦之人名不符實,作為舉薦人也是要受到懲罰。久而久之,舉孝廉製度就成了私相授受的產物。

曹操本人也是通過舉孝廉才得以入仕,所以他對舉孝廉的弊端心知肚明。可與袁紹不同,曹操沒有四世三公,門生故舊遍布天下的便利條件,想要招攬人才,曹操隻能另辟蹊徑。當時劉協不論出身提拔人才的作法給了曹操提醒,得不到世家的支持,那就任用寒門為己用就是。

唯才是舉的做法給曹操帶來了莫大的好處,但同時也在曹操的內部埋下了隱患。一個邊讓死不足惜,邊讓充其量不過是個兗州名士,而在漢末,真正能獲得人尊敬的名士如鳳毛麟角。邊讓,不過一嘩眾取寵的小醜。曹操殺他,隻為試探世家的底線,而陳宮、張邈反曹,也不過是拿邊讓之死為借口罷了。

一場兗州之爭,讓曹操意識到了自己對待世家態度的不妥,而兗州世家也因此對曹操提高了警惕。為了安全起見,曹操將治所安置在了許都,並且調整了自己對世家的態度,但即便如此,曹操與世家之間的矛盾也不是能夠輕易消除的。

曹操不是劉協,他的身後沒有名揚天下的大儒支持,也沒有漢室正統這塊招牌可用,世家即便不滿劉協的唯才是舉,也不敢明火執仗的和劉協對著幹,頂多就是躲在暗處搗亂,但手中有一支大軍可用,劉協又怎麼會怕別人的搗亂。尤其是在吸收了賈詡、李儒這兩個擅長陰謀詭計的專家以後,劉協相當於是繼承了董卓時期留下的情報資源,誰支持誰反對,對劉協來說幾乎一清二楚。

在曆史上,曹操真正算是發跡,那也是在得到劉協以後才算開始,有了天子在手,曹操可假借朝廷之名征討不臣,大義在手,世家即便心有不滿,也隻能暗藏心底。可如今劉協並沒有落到曹操的手裏,曹操的唯才是舉也就給他拉了不知道多少的仇恨。之前曹操大軍在側,世家不敢輕舉妄動,可現在朝廷出兵征討中原,那些本就對曹操心存不滿的世家當即行動起來,隨著商隊混入中原的朝廷使者也隻不過是給了世家反抗曹操提供了一個合理的借口。身為漢人,自然要聽漢家天子的話。

這話聽著冠冕堂皇,可實際上能有幾人是真的忠心為漢,那就隻有說這話的人自己心裏明白。

遠在長安的劉協不信任世家,嚴格來說,他不信任世家中的大多數,像荀彧、鍾繇這些早年就表態支持自己的世家,當然不在其列。劉協很清楚一個現實,世家是消滅不了的。從人類建立部落,出現階級以後,世家就難以在人類社會被根除。或許每個時代的叫法或者存在形式有所不同,但權力永遠隻會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少數人領導多數人,這是社會的常態。

人類總是有賢有愚,聰明的人領導愚笨的人,可以更好的保證這個族群在競爭中存活下來。而那些聰慧過人的人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占據大量勞動成果,也就成了必然會發生的事情。為了保住自己的成果,聰明人不擇手段也就成了必然的選擇。

但物競天擇,當聰明人的後代變成了愚笨的人,而在愚笨的人中出現了聰明的人,那改朝換代也就不顯得奇怪了。

創業難,守業更難。沒人願意看到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被自己的不肖子孫敗光,可保證自己的家族不會出現敗家子,這又太難。所以聰明人們想要建立起一種製度,以確保自己的家族地位不會被動搖。舉孝廉隻是這種手段之一,三國中期陳群所提出的九品中正製其實就是世家為了維護自身家族地位的完整版。不論才能,隻看出身,你若是出身豪門,那麼恭喜你,就算你是個智力低下的白癡,那你也能當上上九品的大官,可你要是個販夫走卒,那對不起,就算你的才能能夠勝任宰相,那也隻能出任下九品的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