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太學見聞(1 / 3)

人皆有一好,有的好名,有的好利,無欲無求的人,不是死人就是已經不能算是人的人。顧雍好名,但與大多數人一樣,越是好名的人,越是幹過那麼三兩件有損名聲的壞事。

周瑜讓人拿給顧雍看的玉佩本是顧雍的東西,代表顧家家主身份的玉佩,顧雍怎麼可能會不認識。隻不過顧雍出賣的並非孫權,而是當年劉備與孫策爭奪江東時,顧雍眼見劉備敗局已定,便私下與孫策聯絡,獻上家主玉佩表示臣服。若不是顧雍暗中將劉備的兵力布置告知了孫策,劉備不會敗得那樣快。

出賣故主,這是個不折不扣的惡名聲,即便此時劉備人在荊南拿顧雍沒有辦法,可顧雍也不願這件事讓世人皆知。顧雍能找出一萬個理由解釋當初他為何舍劉投孫,但事實就是事實,任你巧舌如簧,也改變不了你背主求榮的事實。

要換個不要臉的,周瑜也不會拿這事做文章,可偏偏顧雍是個要臉的,周瑜這一下便算是拿住了顧雍的要害。

相比起孫策,如今的江東之主孫權明顯要更加多疑一些。除了一直侍奉左右的親隨外,顧雍不敢完全相信此番隨他來到長安的那些隨從。要是讓孫權知道自己私底下與“叛徒”周瑜見麵,還不知道孫權會怎麼對付顧家。

為了安全起見,顧雍命親隨借出門購物的機會聯絡了周瑜,二人約定在千金一笑樓見麵。

故人重逢,但卻沒有任何激動的心情。看著眼前熟悉但又感到有些陌生的周瑜,顧雍皺眉問道:“公瑾,你要見我所為何事?”

“元歎,不必緊張。如今江東已經易主,周公瑾對此並無想法,今日來見元歎,隻為問元歎一句,你可信我周瑜是那背主求榮之小人。”周瑜不慌不忙的問道。

“信與不信,有何區別?公瑾,你口中說著無意回江東,但你所問還不是對回江東抱有一線希望。看在與你相識一場的份上勸你一句,莫要心存幻想,江東已無你立足之地,孫仲謀行事,要比你想象的更加謹慎周密。”顧雍歎了口氣,說道。

“……伯符未死,尚在人世。”周瑜不死心的又說了一句。

“哪又如何?江東如今已是孫仲謀的天下,孫伯符即便能回江東,又有何人能用?我方才已經說了,孫仲謀習慣謀定而後動,眼下江東財政兵皆掌於其手,你與孫伯符即便真能回到江東,也必會死於非命。”

“那伯符的家小現在何處?”周瑜沉默了片刻,問道。

顧雍搖搖頭,“莫問我,整個江東除孫仲謀以及老夫人知曉外,無人知道此事。”

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周瑜與顧雍此時的情況就屬於後者。周瑜沒想過要替朝廷收買顧雍,此番與顧雍見麵,就是為了弄清楚孫策的家小被孫權關在了何處?自己的妻兒已經到長安與自己團聚,而孫策的家小還在江東。作為生死兄弟,周瑜自然希望日後蘇醒過來的孫策可以第一時間見到自己的妻兒。隻是孫權此事做的十分隱秘,就算是朝廷的天眼,到了此時也沒有找到任何線索,周瑜隻能把希望放到孫權幕後的支持者之一的顧雍身上,結果令人失望。

無話可談的周瑜起身告辭,顧雍見狀也不挽留,眼下周瑜已非江東臣,與他立場不同,態度自也不能與以往相比。

……

與此同時

和顧雍同樣是諸侯使者身份的諸葛亮、審配、郭圖等人同樣也沒老實待在驛館之內。審配、郭圖、辛毗在拜訪長安城中的權貴,希望可以從那些人的口中探聽到一些風聲。而諸葛亮則去了太學,拜訪鄭玄、盧植等飽學鴻儒,參觀大漢第一高等學府。

大漢的學府呈金字塔形分布,最下麵的是村學,之後便是鄉、縣、郡、州依次排列,太學則是位於各級學府的頂端。朝廷科舉雖並非隻有太學學子可以參加,各地學子隻要取得當地學正所開證明,便可來長安參加三年一屆的科舉考試,不過朝廷取仕最多的,還是就讀太學的學子。而太學也並非以往隻有權貴子弟才有資格就讀,隻要能夠在當地取得州級學正的證明推薦,便可入太學就讀。

對於學問的重視,劉協可以說比對軍隊的建設更加上心,首先便是免除了學費,教育所需用度皆有朝廷負擔,這就讓許多家境貧寒的人對劉協感恩戴德,更加擁護劉協做這大漢的皇帝。而因為有機會讀書的人多了,朝廷取士的範圍也就變得更廣,對世家大族的依賴也相應的便減少了。世家大族雖有先天的優勢,但這個優勢卻在不斷的被抵消減弱,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優勢遲早會消失,為了保住這份優勢,世家大族不得不加強了對本族子弟的教育,拋棄以往的嫡庶之別,選擇唯才是舉。

要說對朝廷的科舉沒有抵觸情緒的世家大族,那幾乎是沒有。但刀把子掌握在劉協的手裏,而劉協的身邊又有著大批的擁護者,這才讓對朝廷心懷不滿的世家大族不敢越雷池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