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引子(1 / 1)

被尊崇為中國武聖的關公,自公元219年死後,在近1800年中,被曆代統治階級和民間奉為“忠誠、義氣、神勇”的代表人物。關公的地位也由侯進公,再進王,再進帝,封號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長。他的事跡被渲染,並加以神化,社會各階層都極力尊崇和祭祀他。民間大眾把他當作追求的精神偶像,企盼他的神靈護國佑民;佛教把他作為護法神“伽藍”供奉;道教尊他為“翊漢天尊”;儒家把關公當作春秋大義的踐行者,把他“聖”化;皇家封侯、封王、封帝,在不斷升溫的敕封中,關公成為維係皇權、神權、倫理綱常的萬能神靈;軍人把他尊崇為戰神、武神、保護神;商界把他奉為“財神”;社會組織用關羽的“江湖義氣”維係組織、強化紀律,等等。關公成了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神靈”。

特別是明萬曆年間(1573—1620)關公封帝以後,明清兩代對關公的崇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關廟遍布全國村村寨寨和世界各地,香火越燒越旺,膜拜者接踵而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廟。關廟早已成為伸張正義、懲治邪惡、凝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護佑一方平安、為百姓謀福祉的重要場所了。

關廟的發展演變,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自東漢建安五年(200)曹操封關公為“漢壽亭侯”(關公生前唯一封號),到宋崇寧元年(1102)的“忠惠公”,在900餘年間,各地陸續出現了奉祀他的廟宇;二是自宋大觀二年(1108)封關公為“昭烈武安王”,到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學界公認的關公封帝時間)封關公為帝的500多年間,紀念他的廟宇陸續增多,並統稱為“關王廟”;三是自萬曆四十二年(1614)關公封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330多年間,關廟遍布全國城鄉,並統稱為“關帝廟”。關帝廟在山西也稱老爺廟、大廟、聖帝宮、關廟、武廟、關嶽廟(同祀嶽飛)、三義廟、關聖帝廟、崇武廟、佛爺廟、春秋閣、關帝閣、關老爺閣、仁勇大帝廟、三聖關廟、結義廟、漢壽亭侯廟、關聖廟、忠義祠、文武廟、帝君廟、關爺廟、關公廟、菩薩老爺廟等,名稱繁多。

山西關廟最多時有三萬處左右,現存較完整的有1036處(1988年,第二次文物普查統計數字)。其中太原54座、大同35座、陽泉18座、長治224座、晉城149座、朔州54座、忻州139座、呂梁45座、晉中97座、臨汾88座、運城80座。從時代上看,最早的是陽泉和定襄的宋金關王廟;從規模上看,最大的是鹽湖區解州關帝廟;從數量上年,大量是明清和民國時期的關帝廟。

本書以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廟為考察對象,概述現存關廟的情況,並簡論關公崇拜和關公文化。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