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關公封帝考(1 / 2)

關公(152—219),名羽,字雲長,“公”為尊稱。河東解縣(今山西鹽湖區常平村,一說今臨猗縣西南)人。三國蜀漢大將。東漢末亡命涿郡(今河北涿州),從劉備起兵。建安五年(200),劉備為曹操所敗,關公被俘後,極受優禮,並受封漢壽亭侯。後仍歸劉備。建安十九年(214),關公鎮守荊州。二十四年(219),關公圍攻曹操部將曹仁於樊城,又大破於禁所領七軍,終因後備空虛,被孫權襲取荊州。關公兵敗被殺。

關公生前僅被告封過“漢壽亭侯”。死後,蜀漢後主劉禪於景耀三年(260)追諡關公為“壯繆侯”。

關公由侯進公,再進王,始於宋代。宋崇寧元年(1102),被封為“忠惠公”,是封公之始。三年(1104),又封“崇寧真君”。大觀二年(1108),封“昭烈武安王”,這是關公封王之始。宣和五年(1123),改封“義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二年(1128),加封“壯繆”。淳熙十四年(1187),加封“英濟”。元天曆元年(1328),加封“顯靈”。元至正十三年(1353),武宗頒發“關廟詔”,關公的封號達88字,即“齊天護國大將軍檢校尚書守管淮南節度使兼山東河北四門關鎮招討使兼提調遍天下諸宮刹天地分巡案管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開府儀同三司金紫光祿大夫駕前都統軍無倭侯壯穆義勇武安英濟王崇寧護國真君”,把幾乎所有的官銜都加到了他頭上。

關公封帝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這已是公認的事實。但具體是萬曆哪一年,主要有四種說法:

萬曆十年說

明洪武元年(1368),太祖朱元璋撤掉前朝所加封號,恢複“漢壽亭侯”。但洪武二十七年(1394),卻又建關羽廟於雞鳴山之陰,恢複明以前的祭拜。建文三年(1401),朱棣奪得皇位,在南京建關廟。正德四年(1509),明武宗朱厚照下令,全國關廟一律改稱“忠武廟”。

萬曆十年(1582),神宗朱翊鈞封關公為“協天大帝”,這是關公最早封帝的記載。(見清光緒《山西通誌》)

萬曆十八年說

《解州誌》記載,萬曆十八年(1590),關公被封為“協天護國忠義帝”。

萬曆二十二年說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雖然關公萬曆十年、十八年兩次被封帝,但仍未超出道教神祇係統。萬曆二十二年(1594),應道士張通源的請求,朱翊鈞進關公爵位為“帝”,才是關公爵位正式由“王”為“帝”之始。關廟的稱謂亦由“忠武”改為“英烈”。

萬曆四十二年說

萬曆四十二年(1614),敕封關公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自是相沿有關帝之稱”。同時,封關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後”,子關平為“竭忠王”,關興為“顯忠王”,並以宋名臣陸秀夫、張世傑配祀關公。

上述四種說法,隻有第四種注明出自野史記載,其他三種說法都未標明出處。筆者翻看《明史》,並未找到關於關公封帝的任何記載。《明史·禮誌》也無祭祀“關聖帝君”的禮製,直到《清史稿》中才出現。《明史》為什麼不記,有待進一步探討。有清一代,正史對關公封帝記載頗詳。《清史稿·禮誌三》“關聖帝君”條記載了清代八個帝王敕封或加封關公為帝,追封關公三代公爵的情況。早在清初都盛京(今遼寧沈陽市)時,就在地載門外建關公廟,賜額“義高千古”。世祖(順治)入關,複建關廟於地安門外,歲以五月十三日致祭。順治九年(1652),敕封關公為“忠義神武關聖大帝”。這裏應特別注意的是,按照常理,順治應在明萬曆四十二年封帝的基礎上加封,而不是另行敕封。但現實卻不是這樣,為什麼?原因可能和朱元璋否認前朝封號一樣,對明代封號不予認可,重新開始封帝,這是其一。其二,明萬曆時關公就根本沒有被封帝,順治九年(1652)才是首次敕封。但有萬曆年間關帝像為證,這種說法似乎不好成立。究竟什麼原因,有待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