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三年(1725),追封關公三代公爵,曾祖曰“光昭王”,祖曰“裕昌王”,父曰“成忠王”,供後殿,增春秋二祭。關公在洛陽、解州的後裔並授“五經博士”,世襲承祀。
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封“靈佑”;嘉慶十八年(1813),加封“仁勇”;道光中,加封“威顯”;鹹豐二年(1852),加封“護國”;鹹豐三年(1853),加封“保民”,後又加封“精誠綏靖”;同治九年(1870),加封“翊讚”;光緒五年(1878),山西大旱三年,終於普降透雨,故加封關公“宣德”二字。至此,關公帝君封號達二十六字,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各省關帝廟亦一歲三祭,用太牢,陳設禮儀略如京師。
總之,不管明清兩代有無正史記載,但都缺乏關公封帝的實物證據。解州關帝廟收藏的萬曆時期有紀年的關帝像,正好彌補了這個缺憾。
解州關帝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武廟,建國初期就成立了專門的文物保護機構(最初稱“文物保養所”,直屬省管。20世紀60年代後,改為“山西解州關帝廟文物保管所”,下放地方管理)。老所長張潔嚴同誌把一生獻給了黨的文物事業,不僅對保護關帝廟作出了突出貢獻,多次受到各級黨政部門的嘉獎,而且潛心收藏了一批元明清極為珍貴的關公像和關帝像。有的像目前隻有解州關帝廟有收藏。20世紀90年代,應潔嚴同誌的請求,山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派專家對這批關公像和關帝像進行了鑒定。2002年,受省文物局委托,山西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再次對這批像進行了鑒定和登錄、拍照。經過兩次鑒定,共確認明萬曆年間有紀年的關帝像五尊,他們是:
(1)萬曆十一年(1583),銅鑄關帝坐像;
(2)萬曆三十一年(1603),鐵鑄關帝坐像;
(3)萬曆三十六年(1608),銅首鐵身關帝坐像;
(4)萬曆三十八年(1610),木雕彩繪關帝坐像;
(5)萬曆四十年(1612),木雕關帝坐像。
這五尊像都是帝裝像,頭戴梁帽,身著龍袍,腰係玉帶,腳穿雲頭鞋,並都有確切的紀年,且都比萬曆四十二年(1614)早。如萬曆十一年(1583)的關帝銅坐像,其銘刻在座的兩側,有陽文“萬曆十一年三月七日……”等字樣。這一尊像的發現和收藏,可以證明至遲在萬曆十一年(1583)以前關公就封帝了,不然不會出現帝裝關公像。在封建社會,如沒有皇帝敕封,擅自鑄造帝王像,是犯殺頭罪的。因此,清光緒《山西通誌》關於萬曆十年(1582)關公被封為“協天大帝”的說法是可信的,比“萬曆四十二年封帝說”早三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