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中國現存最早的關廟——陽泉和定襄關王廟(1 / 1)

【陽泉關王廟】

位於陽泉市郊東北5公裏白泉鄉林裏村玉泉山間。這裏樹木濃鬱,環境清幽,古刹隱於其間。廟宇坐西南朝東北,隨山勢而築。創建年代不詳,宋宣和四年(1122)重修,元、明、清都曾修葺、擴建。廟址寬約90米,總占地麵積為4050平方米。

從建築布局看,沿中軸線依次為外院、下院、上院三部分,各院地麵略有高差,由低而高,層疊而進。外院有樂樓、牌樓;下院有馬殿(山門),馬殿兩側鍾、鼓二樓相對峙,東西有配殿三間。自下院甬道可達上院,上院中軸線上有山門、獻殿、正殿(關帝殿)。廟內唯上院正殿保存完整,配殿僅存北側。原外院、下院的所有建築均已被毀,隻殘存基址可辨。

現存建築以正殿曆史最早,重建於宋宣和四年(1122)。正殿麵闊三間,進深三間,六架椽屋,單簷歇山頂。前簷設廊,殿前無月台。前簷當心間辟門,兩次間設破子欞窗,惜已殘缺不全。廊下鬥栱設柱頭、補間各一朵,均為五鋪作雙抄重栱計心造,殿身簷下鬥栱五鋪作雙抄,殿內梁架四椽栿對前乳栿用三柱,梁栿上駝峰、蜀柱、叉手等皆為典型宋代風格,並在殿內脊榑隨榑枋上有墨書題記:“維南譽竦祖大宋國河東路太原府平定軍平定縣升中郡白泉村於宣和四年壬寅歲三月庚申朔丙子日重修建記”,提供了建殿時的確切年代。殿內中央有束腰仰覆蓮須彌式佛台,高約0.9米,原奉塑像,惜已不存。殿內後壁及兩山牆壁繪的壁畫,亦被毀。廟內現殘存宋代經幢兩塊、元天曆元年殘碑一通、明碑碣兩塊、清碑四通、為研究廟的沿革及原狀提供了寶貴資料。

陽泉關王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祀典武聖關羽的廟宇,具有較高的曆史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

【定襄關王廟】

位於定襄縣城北關。創建於金泰和八年(1208),現僅存大殿。因該殿木結構沒有大梁,故俗稱無梁殿。

大殿坐西向東,麵闊三間,進深兩間,歇山頂,琉璃脊飾,琉璃瓦剪邊。前簷明間特寬,平柱與後簷次間中線相對,柱頭闌額肥大,次間闌額伸至明間砍成雀替,猶如門楣形製。殿內設前槽二金柱,梁架徹上露明造,三椽栿與前乳栿在金柱上搭交。該殿建築最大特點是無大梁,而是采用眾多的鬥栱結構,層層疊壓,形成穹窿式屋頂。其鬥栱形製多達八種,由層層鬥栱將屋頂重荷分解到四壁的立柱上,構思奇巧,省料而堅固。前簷補間鬥栱三朵,兩山及後簷各設一攢,用材較厚,出挑偏長,亦為別處所不見。

大殿曾於元至正六年(1346)、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經過數次重修,但其金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與風格未變。據專家鑒定,此廟為中國現存較早的武廟,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和曆史研究價值。

殿內原有創建時所塑關羽像,並有清嘉慶八年(1803)所繪的《三國演義》壁畫,技藝俱佳,均於“文化大革命”中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