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土影戲”,有的地區叫“皮猴戲”、“紙影戲”等。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與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並配以音樂。它是我國曆史悠久、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並遠播海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
演出皮影戲的主要道具多為獸皮或紙板製作而成。製作皮影需要有高超的手工技藝。如今,國外不少工藝美術愛好者把皮影作為壁飾的櫥窗裝飾品。河北灤縣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較為著名。
皮影戲的內容,多為傳統的曆史戲、神話劇等,雖然各地製作皮影的風格不同,但精工雕刻,造型概括洗練,裝飾紋樣誇張,具有藝術韻味,卻是共同的。
清代皮影“古城會”
皮影的製作,最初是用厚紙雕刻,後來采用驢皮或牛羊皮刮薄,再進行雕刻,並施以彩繪。風格類似民間剪紙,但手、腿等關節分別雕刻後再用線連綴在一起,表現能活動自如,關於皮影的傳統雕刻技法和過程,藝人們歸納為順口溜說:“先刻頭帽後刻臉,再刻眉眼鼻子尖,服裝發須一身全,最後整裝把身安,刻成以後再上色,整個製作就算完。”
皮影不僅具有使用價值和欣賞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江漢平原皮影戲是指流行在湖北省潛江、天門、沔陽(今仙桃市)、監利、洪湖等縣(市)具有相同藝術特征的皮影戲。雖然其源頭尚無法考證,但早在明末清初這一帶凡舉辦謝神會事,逢年過節都有唱皮影戲的習慣,日積月累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雕鏤特色。江漢平原皮影戲的唱腔以歌腔、漁鼓腔為主。歌腔皮影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麵楚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漁鼓腔出自舊時藝人的乞討唱曲,調式多樣,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江漢平原皮影製作精細、造型生動、唱腔優美,富有古樸的楚文化風格,深受曆代人民群眾喜愛。
山西皮影戲從唱腔音樂、故事腳本,到表演形式、人物造型都和陝西東路皮影類同。
清乾隆年間,渭南地區落第舉子李十三,創作了“十大本”,如《紫霞宮》、《火焰駒》、《春秋配》等,逐漸也在山西地區傳播開來,同時,晉南人還過黃河到陝西購置影箱,有的去學藝,陝西雕簇皮影的藝人也到晉南來開業。皮影戲在晉南遍及城鄉,蔚然成風。據新絳縣誌載,明末清初新絳縣有影戲劇社16個,活躍在民間,新絳縣北王馬村文家影戲班,子承父業百餘年,譽滿晉南城鄉。1979年老藝人文徐丁又重操舊業,移值改編了《雙報恩》、《白陽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等20多個劇目,寓情於影,頗受群眾歡迎。
“活皮影”舞出生死情
話劇《淩河影人》講述的是兩代皮影藝人上演傳奇抗日故事。該劇由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與朝陽市話劇團聯合創作,獲得2004~2005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等幾乎所有戲劇界大獎,是一部以抗日戰爭為題材的話劇。它取材於中國北方遼西民間皮影藝人的生活。該劇講述了遼西大淩河一帶民間皮影藝人的一段傳奇故事:兩大皮影班為爭奪“熱河皮影王”而結下了血海深仇。20年後,兩家被日寇同時圍困在大淩河邊修築鐵路橋,麵臨死亡,但就在危難的時刻,兩代皮影藝人釋家仇共赴國難,最後與大橋同歸於盡,上演了驚天動地、悲壯慘烈的“活人影”。大淩河畔的皮影藝人,以決絕的氣節和自己的血肉之軀,用血與火的洗禮,完成了各自生命的升華。該劇主題緊扣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