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3章 神奇的蠟染(1 / 1)

蠟染又稱蠟防染,古稱“蠟纈”。據考證,蠟染起源於我國古代,最遲在秦漢時期,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就已熟練地掌握了蠟可以防染的特點,利用蜂蠟和蟲蠟作為防染的原料。在東漢時期,蠟染技術已相當成熟。到了西晉,已可染出十餘種彩色的蠟染產品。唐代蠟染開始盛行。南宋時,蠟染花布稱為“徭斑布”。

關於蠟染,還有一個傳說。傳說在古代一有個姑娘生得十分聰明伶俐。一天,她去坡上種棉花,看見一隻蝴蝶翩翩地在麵前飛舞,她突然想到:苗家姑娘的衣裳為什麼老是青的、藍的?要是能像蝴蝶樣有件美麗的花衣裳穿,那該多好呀!於是姑娘停下鋤頭唱道:“今天我討你,送對花翅膀,女兒要打扮,像你樣漂亮。”那時候的蝴蝶會講話,它唱道:“姑娘呀姑娘,要是送給你,我怎好去逛?我就會死亡!”姑娘很生氣道“好!等我捉住你,看你還敢說不送!”姑娘說著,一把逮住了蝴蝶,並且就要動手撕下它的翅膀。蝴蝶急了,哀求道:“我的好姑娘,求你別動手,我願教你做花衣裳穿。”說著用翅膀在姑娘的衣襟上撲騰騰地拍打了幾下,便印上幾團美麗的圖案花樣了,蝴蝶說“你回去照著畫吧,把花樣畫滿衣裳,你就比我更漂亮啦!”可是畫成的花衣裳經不得日曬雨淋,更不能下水洗滌,因此過不多久,人們的讚歎聲沒有了,同時都不願自費工夫來學幹這個活計了。姑娘冥思苦想,各處尋求花衣永不掉色的辦法,終於感動了勤勞的蜜蜂,便飛到姑娘的窗口邊唱道:“我們會采蠟,更會釀蜂蜜;蠟用來畫畫,蜜用來蘸粑。”接著又把怎樣取蠟取蜜,如何用蠟把各種花樣畫在布上,經過浸染,蠟畫就永不脫色的辦法說了一遍。姑娘聽罷興奮得跳起來,當即要阿爸釘了一隻蜂箱,把岩坎腳的蜜蜂通通接回家來喂養了。不久,阿爸收割了蜂蜜,把蠟交給姑娘。姑娘經過一番操勞,染出了許多鮮豔奪目的花衣花布,不管日曬雨淋,下水洗滌,果然永不掉色。這就轟動了所有的苗家寨,姑娘們都來向她學習蠟染。自此以後,苗家婦女們最喜愛蠟染,就一代一代往下傳了。

蠟染製作方法,是將白布平鋪於案上,置蠟於小鍋中,加溫溶解為汁,用蠟刀蘸蠟汁繪於布上。一般不打樣,隻憑構思繪畫,也不用直尺和圓規,所畫的中行線、直線和方圓圖形,折疊起來能吻合不差;所繪花鳥蟲魚,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繪成後,投入染缸漬染,染好撈出用清水煮沸,蠟溶化後即觀出白色花紋。

文山族蠟染男上裝

繪製蠟染的織品一般都是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采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防染劑主要是黃蠟(即蜂蠟),有時也摻和白蠟使用。蜂蠟是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於水,但加溫後可以融化。就是利用它的這一特點作為蠟染的防染劑。所用的染料是貴州生產的藍靛。貴州盛產藍草,這是一種蓼科植物,莖高約二三尺,七月開花,八月收割。把藍草葉放在坑裏發酵便成為藍靛。貴州鄉村市集上都有以藍靛為染料的染坊,但也有把藍靛買回家自己用染缸浸染的。繪製蠟花的工具不是毛筆,而是一種自製的鋼刀。因為用毛筆蘸蠟容易冷卻凝固,而鋼製的畫刀便於保溫。這種鋼刀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一端縛在木柄上。刀口微開而中間略空,以易於蘸蓄蜂蠟。根據繪畫各種線條的需要,有不同規格的銅刀,一般有半圓形、三角形、斧形等。

蠟染藝術之鄉排倒莫

排倒莫的蠟染是丹寨縣蠟染藝術的典型代表,排倒莫是中國蠟染藝術的發祥地之一。以排倒莫為中心,遍及丹寨東南部的也彎、河溝、雙堯、宰沙、基加、烏灣、台浪、高寨、水家灣等地,方圓幾十裏,婦女們個個都會蠟染,寨寨都有蠟染能手,家家都珍藏有蠟染珍品。排倒莫製作蠟染的曆史悠久而久負盛名,以蠟染製品表現出古樸典雅、粗獷豪放、美觀大方的藝術風格而著稱於世,素有蠟染藝術之鄉的美稱。這裏製作的蠟染不論是畫麵或是工藝手法,都獨具特色,堪稱中國古代藝術中的瑰寶。此後專家學者們不斷著書稱道,撰文讚譽,使丹寨蠟染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贏得了“蠟染藝術之鄉”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