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2章 美侖美奐的刺繡(1 / 1)

刺繡,又稱絲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刺繡,是在綢緞、布帛和現代化纖織物等材料上,用絲、絨、棉等各種彩色線,憑借一根細小鋼針的上下穿刺運動,構成各種優美圖像、花紋或文字的工藝。一般的刺繡日用品如被麵、枕套、靠墊、鞋麵之類,中國民間很多婦女都能繡出,比較普及。

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中國是世界上發現與使用蠶絲最早的國家,人們在四五千年前就已開始了養蠶、繅絲了。隨著蠶絲的使用,絲織品的產生與發展,刺繡工藝也逐漸興起,據《尚書》記載在四千年前的章服製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另在《詩經》中也有“素衣朱繡”的描繪。宋代時期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使了中國絲繡工藝的發展。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龍鳳圖案的刺繡品,這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繡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繡實物之一。

到了漢代,刺繡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明代刺繡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產生號稱“四大名繡”的蘇繡、粵繡、湘繡、蜀繡。如今,中國的刺繡工藝幾乎遍於全國。發展到今天的刺繡藝術品,工藝精細複雜。例如雙麵繡《貓》,是蘇繡的代表作品之一。藝人們將一根頭發粗細的繡花線分成二分之一、四分之一,以至十二分之一、四十八分之一的細線繡,並將千萬個線頭、線結藏得無影無蹤。無論從正麵或反麵都可以看到小貓調皮活潑的神態繡貓最難的是一對貓眼睛,藝人們需用20多種顏色的絲線才能把貓睛繡得炯炯有神,栩栩如生。

侗族釘線繡

維吾爾、哈薩克婦女,幾乎人人都是刺繡的能手,也非常善於運用刺繡來美化服飾和裝飾生活。維吾爾、哈薩克姑娘出嫁時,必須親手刺繡一套嫁妝,這似乎已成為慣例,姑娘們大可施展她們的刺繡技藝。在她們的花帽、枕頭、衣邊、掛單、花氈、搭兜上能夠看到各種精美的刺繡。哈密維吾爾民間的刺繡品除具有本民族傳統特色外,還融入某些民族藝術的精華,傳花色、構圖和色澤為多樣。從花樣品種看,除花、馬、蟲、獸外還有博古以及花紋集錦等。從構圖看,花紋講求對稱和有機地相互結合構成從色澤上看,多以重色鋪底,求金求銀,花團深淺,彩線搭配精心,整幅的效果對比強烈,斑斕奪目。

在眾多少數民族刺繡工藝中,苗族刺繡以其工藝精湛、繡法繁多、內容豐富而最具代表性。苗族的刺繡,主要有平繡、辮繡、繪繡、卷繡、盤繡、納錦繡、銻繡、堆繡、疊繡、鎖絲繡、破絲繡、數紗繡、打籽繡、板繡、鏤繡、挑花、馬尾繡等十餘種。那些優美的水波紋、起伏的山脈紋、太陽星芒紋、蝴蝶紋、花蒂鳥獸、樹木人物原來表達的是民族遷徙、生命崇拜,宗教信仰、神話傳說的意蘊,再現的是卓絕的民族生息繁衍的曆史。那些鳥羽紋、星點紋,太陽紋詮釋著古代先民的生命哲學,而楓樹、龍蛇、蝴蝶、人獸合體的造型又在述說著苗族楓樹神話,創世紀的神話故事。可以說傳統苗繡的一針一線都承載了苗族民族文化的深刻內涵,成為積澱深厚的文化符號。

刺繡“皇後”姚建萍

姚建萍,1967年出生於蘇繡藝術之鄉——鎮湖。 姚建萍在蘇繡藝術天地中長大,她的刺繡體現出蘇繡“精、細、雅、潔”的獨特藝術風格,也融入了蘇州文化的豐厚底蘊。她所繡的偉人肖像畫獨具一格。《周恩來繡像》榮獲首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博覽會金獎,《 蒙娜麗莎》在 2001 年獲得民間藝術博覽會最高榮譽——山花獎。姚建萍曾在北京、廣州、天津、澳大利亞等地舉辦過“姚建萍刺繡藝術展”。她所繡的《泰國活佛》、《水鄉》、《楊瀾》、《吹蕭引鳳》、《董建華》、《何厚鏵》、《馬哈蒂爾》繡像深受大眾喜愛,被世界各國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