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遠嫁吐蕃促融合——文成公主的婚姻故事(2 / 2)

李清照生於書香門第,其父李格非,精通經史,擅長散文,母親王氏也知書能文。李清照的詞委婉、清新,感情真摯,具有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在詞壇中獨樹一幟,稱為“易安體”。趙明誠,字德甫,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趙明誠二十一歲時,與李清照結為夫妻。

開明父母促婚事

古代男女締結婚姻,父母的意願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很多父母不惜用兒女的婚姻幸福來換取家族的利益。但是曆史上也不乏尊重兒女意願的開明父母,趙明誠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

一年的元宵節,趙明誠與李清照的從兄李迥外出遊玩,在相國寺賞花燈之時與李清照相識了。趙明誠先前就讀過李清照的詩詞,知道她才情橫溢,本來就很欣賞她的才華,此時一見麵,便立刻產生了愛慕之情。趙明誠回到家中,便用“言與司合,安上已脫,芝芙草拔”的字謎方式,委婉地向父親趙挺之談及此事。趙挺之後來恍然大悟,便派人去李家求親。可見,趙明誠的父親沒有幹涉他的婚姻決定權。這樣的開明家長,在古代實屬難得。

婚姻麵臨的考驗

婚後的趙、李二人誌趣相投,感情融洽,互相切磋詩詞,共同研究鍾鼎碑石,十分恩愛。在趙明誠編纂《金石錄》時,李清照給予了丈夫全力的支持。夫妻二人互相鼓勵,互相扶持,樂在其中。但是,好景不長,一場政治風波使得李清照的婚姻遭遇到了衝擊,她的父親李格非和公公趙挺之在朝中分屬新舊不同的黨派,政治主張自然也會發生衝突。雖然父親和公公都是開明達理之人,但是在封建社會中政治對婚姻的影響還是這讓夾在其中的李清照左右為難。

經常性的的兩地分隔,也使得二人的婚姻遭遇到了最嚴酷的考驗。他們居住於青州的十年間,趙明誠就因愛好金石,經常外出求學、尋訪和考訂碑刻。此後,趙明誠北上做官,出任萊州知府,重返仕途,而李清照則獨自留下,二人分隔兩地。異地分居,對於感情非常敏感細膩的李清照來說,無異於一場身心的痛苦煎熬。

不僅如此,李清照結婚二十來年,膝下始終無兒無女,縱使李、趙二人感情再堅定,無子在封建社會多子多福、傳宗接代的婚姻觀念盛行的時代,不可能不對他們的婚姻生活產生影響。

婚姻的悲傷終結

公元1129年,趙明誠被召回京複職,但是卻不幸患急病而亡,當年的李清照隻有45歲。中年喪夫給李清照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再則,由於金兵南侵,國破家亡,她孤苦伶仃地流落到江南,並最終輾轉到了杭州臨安定居。在宋高宗及其官僚貴隻顧貪圖享樂,並沒有一雪國恥的願望,這使得李清照更加憤恨和難過,後來在詞《永遇樂》中,她把這種對自己身世的感慨,對幸福婚姻生活的回憶夾雜著盛衰之感都表達了出來,道出了當時一代人的內心淒苦。

生活總是公平的,李清照坎坷的婚姻生活雖然使得她更深刻的感受到了人生的悲歡,但是這也讓她能創作出如此情真意切的詞句而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傑出的女詞人。

延伸閱讀

豪氣衝天宇 ,才情冠古今的《夏日絕句》

李清照43歲那年,趙明誠被任命為建康(今南京)知府,一次,麵對城內叛軍作亂,趙明誠不但沒有身先士卒指揮將士平亂殺敵,反而棄城而逃,把李清照和全城的百姓丟給了叛軍。雖然此叛亂最終被平定了,趙明誠卻因此被撤職。李清照也感到萬分羞愧,然而更心痛的是她發現他們當初發誓信守終生、不離不棄、至死不渝的愛情誓言已經在兩人之間動搖了。但她,終究沒有對其夫的所作所為做出任何評論,她深知在夫權的社會背景之下,夫妻二人的命運是聯係在一起的,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更重要的是,善良的她不忍心在心愛的丈夫身陷之時落井下石。李清照正是用自己的愛,包容了丈夫的懦弱。隨後,李清照夫婦沿長江而上開始了流亡生活。當行至烏江鎮時,李清照麵對浩浩江麵,不覺心潮起伏,吟下了《夏日絕句》這首千古絕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趙明誠聽著其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言不禁羞愧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