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為天下先
廣東背靠大海,大海賦予了廣東人敢於冒險的精神。廣東遠離中原文明中心,登科取仕氣氛不濃,這使得他們對當官做學問興趣不濃。廣東人具有天生的商品意識,言必言商,言必言利。經商的傳統使廣東人性格開放,容易接受新事物,在很多方麵敢為天下先,他們為了賺錢,天不怕,地不怕,隻要在政策允許範圍,他們永遠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
1.天生的經商好材料
廣東人具有經商的傳統。他們雖然個頭瘦小,但他們具有天生的商品意識,全民皆商,你很難分辨出誰是商人,誰不是商人。他們開拓變通,開放實在,他們政治淡泊,利益至上。他們繼承和發揚其先人的經商傳統,言必言商,言必言利,幾乎是當代最富有的人。
廣東商人的輝煌並非自今日方始。早在明清時代,他們就位列十大商幫之中,隻是不及晉商、徽商而已。當晉商、徽商相繼黯然之時,廣東商人不僅長盛不衰,而且越來越輝煌,最終一躍成為首屈一指的商幫。
廣東古時候被稱為“沼澤瘴氣彌漫”之地,地處亞熱帶,氣候炎熱多雨,台風常常肆虐南粵,仿如猛龍過江,地勢雖非險峻,但丘陵遍地,出門見山極為平常,到處森林密布,瘴癘襲人。對人類生存而言,這樣的環境的確太惡劣,遠不如中原土壤肥沃,河水甘甜。因此古越人要學會頑強生存的本領,這是第一位的,相對而言,文化需求較少一些,這樣,自古粵人抱一種實利主義態度麵對人生。
南方女子精明能幹吃苦耐勞,善於精打細算,家務,農活全由婦女承擔,而難人則誌在經商出外賺錢。“婦女能頂半邊天”在南粵決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活生生的事實。
廣東相對獨立,背山靠海的自然地理條件漸漸促成了廣東人開放、自由的文化傳統。由於相當一部分人靠海為生,使其富有冒險精神,義由於遠離中原文明中心,文化相對落後,故登科取仕氣氛不濃,至令廣東人仍不“傾”政治。相反,除了發達的稻作農業外,便利的海運、河運交通,豐富的海產、亞熱帶果品,倒為他們從事商業活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廣州自西漢時就已成為珠璣、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宋時的廣州已是“萬國衣冠,絡繹不絕”的著名對外貿易港了。明時設了“十三行”,清時這裏更成為中國惟一的對外通商之地。所以,廣東的先民自能出海與海外人進行交易之時起,商業活動就沒有中斷過,從這個角度看,廣東人是商人的後代。
老實說,在北方人眼裏,廣東人長得其醜無比,隻要踏入廣東,先不談其語言不通,單論廣東人的麵相,就很讓人想起古書上的“南蠻”,“廣仔”著實在身材上比喝黃河水長大的北方漢子低矮一等,你看他形體瘦小,腳步輕快,踏地無聲,麵尖唇薄,顴骨高聳,小眼睛骨碌亂轉,活像戲劇《十五貫》中的婁阿鼠,然而重商的今天,廣仔確實威風,其麵相天生構成經商的好材料,正如中原人天然是實幹家的好料子一樣。廣東人的形體給人感覺就是短小精悍、務實不虛的商人作風。
曾有一位大報的知名記者到廣州的企業采訪,發現這裏的企業作風明顯與外省的企業不同:第一,不善於介紹經驗。廠長經理介紹情況很少會滔滔不絕,沒有“宣傳”的“準備”第二,保密觀念強。許多能表現企業經營業績的數字往往不告聽記者,怕記者寫出來透給了同行業,影響競爭,有的企業某項經濟指標明明已在全國領先,但偏不願讓人知曉。第三,對上門談生意的人的熱情大大超過對記者采訪的熱情。記者采訪結束後,幾乎沒人送“紀念品”。遇到吃飯時,也簡單實惠,決不鋪張。
當然,以追求利益為第一目的的廣東人也不是一心隻問盈利事,兩耳不聞他人言,期貨商或者炒股票的人也關心政治,但他們對政治的關心完全是出於對錢的關心。誰叫他們天生就是經商的料呢?
不到而立之年就擁有數億元資產的少年總裁盧俊雄,是個婦孺皆知的商界天才,足當今廣東人善商天生派的代表,其在生意場上的表現彙聚了廣東人與生俱來的所有的經商天賦。
盧俊雄做生意,不是憑雄厚的資金,而純憑精明的大腦,用天下人的錢賺天下人的錢,其招數之奇、創意之精令人拍案稱奇。
盧俊雄念大學二年級時,他給深圳大學一些勤工儉學者從廣州發賀卡,她找到了廣州規模最大價格最低的批發商,他說“要去年的積壓品”。於是,這些不值錢的存貨在一年之後的深圳由他高價賣出。
1987年春天,他湊足:3000元錢,用2000元定金向郵商預訂了2萬元郵票。然後他通過《集郵》雜誌和郵票公司搜集了全國2000多個集郵愛好者的姓名、地址,把鉛印集郵資料寄給這些人。一麵是郵市信息,一麵是郵票品種、名稱的目錄。一個月過去,他終於銷出2萬多元的郵票。此後,他一直穩坐中國最大郵票郵購商的頭把交椅,並將自己的郵行更名為“大龍郵纂行”。
1991年,郵票生意日進鬥金,但盧俊雄已瞄上了還不熱的房地產。這時,他剛成立“華隆公司”,遠無買房子的實力,但他有與眾不同的點子,他收集大量信息,分析比較之後挑選一些地段比較好的房子,先交5000元定金,與房主定好一個月後以800元/平方米的價格買下,然後馬不停蹄地在香港報紙上登廣告找買主。由買方出裝修圖,“華隆”代為裝修並安裝電話。一個月後以2000元/平方米或更高的價錢交房。在當時房地產市場尚未啟動的形勢下,“華隆”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而他最聰明的一招是:如果客戶以後不用了,“華隆”保證以不低於他們買進的價格幫忙賣出。他說:“中國的房地產總是要升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