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香港商人(1)(1 / 3)

中西合璧,智勇雙全

香港商人由於其地域特殊,既保留了中國傳統的經商觀念,又兼具了西方開放的現代意識。香港商人吸取兩種思想的精華,並把它們在生意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逐漸在現代商人群體中嶄露頭角,成為新時期商人中的佼佼者。香港商人是實在的、拚命的、富於理性的,但在精神上少了一點浪漫和夢幻。

1.洋為中用,古為今用

在香港商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濃厚的傳統的中國色彩,香港商人是活、機智;同時,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西方文化的烙印,他們身上的傳統特質,由於混雜了西方的思想靈魂而不再有傳統的迂腐。

香港商人是東方式的智慧與西方式的精明的綜合體。

有人說,香港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混血兒。香港文化是不中不西,又亦中亦西的複合型文化。

從20世紀初開始,香港文化逐漸成型。西方人來華,多是先到香港,中國人出洋,也務必途經香港。西方的新知識、新思想通過這個橋頭堡傳到中同內地,中國近現代的各種政治風雲也這裏集中上演。香港成為消化吸收中西文化的腸胃。

看待香港商人,要把香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看作一個整體,而不能把它們割裂開來。也就是說,要談香港的經濟,就不得不談香港的政治和文化。

在19世紀中葉以前,香港也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的勢力範圍。但自從1840年英人占領香港以後,香港進入了長期的中西文化的衝突期。在近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香港人對西方文化有不可抗拒的心煩意亂。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港英政府調整了對港政策,以自由資本主義代替了殖民主義,進一步完善了香港的自由港政策,自由資本主義成了香港的主體文化。同時,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經濟的迅速起飛,國際大都市的地位日益顯著,更加完善了香港的自由性、包容性。

在香港商人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濃厚的傳統的中國色彩。香港商人靈活、機智;同時,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見兩方文化的烙印,他們身上的傳統特質,由於混雜,西方的思想靈魂而不再有傳統的迂腐。

在香港,中西文化各占一半。這個特殊的地區顯示出特有的包容。它具備現代國際大都會的風範,又充滿濃厚的傳統色彩。

在這種中西交融的文化中,香港商人往往比其他地區的商人顯示出更多的智慧,他們將中西優勢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屬於自己的一種經商理念。港商靈活機智,具有很強的現實適應性。在他們的經商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東方式的智慧和西方式的精明的綜合體。

香港中環,有個生產經營服裝的經銷店,門麵小大,生意也不怎麼興隆,這天,店主李盛新專門聘請的高級設計師,經過精心設計的世界最新潮款式的牛仔服首攻上市銷售。他對這一產品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企盼一舉改變自已經營不景氣的狀況。為此,他投入了60000元的資金,首批生產了100件,成本為56元,基於打開市場的需求,他采取了低額定價策略,把每件定為80元,這在服裝產品定價中算是比較低的了。李盛新心想,憑著新穎的款式和低廉的價格,今天一定會開門大吉,發個利市。

李先生親自坐陣指揮,大張旗鼓地叫賣了半個月,購買者卻寥寥無幾。急昏了頭的李盛新橫下一條心來,每件下降10元銷售,又呼天喊地叫賣了半個月,購買者卻仍不見多。估摸著低價之下,必有買者,李盛新又降低了10元錢的價格,這可接近於跳樓價了,但銷售狀況仍是“外甥打燈籠——照舊(舅)”。向來不服輸的李盛新,這時也顧不得那麼多了,幹脆大甩賣吧,每件50元,工本費都不要了,實行賠本清倉,可除了吸引不少看客外,連原來還有幾個顧客的情形也更加不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