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庭與社會關係中看,香港人“利”字當頭,以家庭經濟利益為本位,並把家庭利益放在社會利益之上,而家庭內部成員之間,對功利亦諸多計較,一個人在家中的地位往往要看他對家中經濟奉獻的大小;在香港,人們對親戚朋友甚至“自家人”的幫助和如何幫助,往往是以能否換得自身更多利益為出發點的。
這一點,在香港新一代身上表現得尤為直露和強烈。香港的孩子,已經很久不愛讀書了,每個孩子站出來都會“醒目”得令你眼前一亮,但就是少了一股“書香”。
一些年輕的父母常把這樣一句話掛在嘴上:“生仔至緊要個醒目,賺到錢。”
香港是一個由富有者支配的社會,其他團體都屈服於貨幣的誘惑。可以說,香港的一切事物——包括音樂、藝術、文學和體育運動都商業化了。香港的聚財者,包括那些大商人、金融家、實業家的社會聲望和地位,都是由他們所占有的財富營造出來的。社會上最流行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聚財文化。聚財者成為人們心目中讚許的偶像、崇拜的楷模。
在商言商,言商即是掙錢,這個道理在港商看來,再自然不過、也再簡單不過了。
在香港,人們最頭疼的是住房問題。一般人一輩子要為住房奔波。一方麵,香港山多地少,當局執行的也是高地價政策,每人分配麵積為5.5—7平方米,有大量的香港人沒有恒產,長期居住在出租屋裏。香港人常自嘲家小得像“豆腐塊”。香港是亞洲主要發達城市中居住麵積最狹窄的地方。
在香港,有富人,也有窮人。貧富差距非常突出,富人是富在麵上,窮人也窮在麵上。香港因為與深圳隻有一江之隔,香港與深圳的距離一天天縮小。有人說香港的今天就是深圳的明天,深圳的明天就是中國的後天。在香港的有錢人看來他們好像在做義工,這點收入隻是象征性的。在香港,普通人的收入情況是這樣,一個衛生工,每天8個小時,每周工作6天,月薪5000港元。一個電腦專業的畢業學生,月薪15000元左右。家庭小商店一個月的收入一般能達到10000多元。
學者許紀霖說,憑他在上海、香港兩地生活的經驗,上海人的長處在於有“文化”,而香港人的特點是“文明”。“文明”,主要是指有教養、彬彬有禮的舉止符合規範,類似英語中的“civilized”,而“文化”指的是文雅、喜好文學藝術的、有精神趣味的,類似英語中的“cultured”。
上海人的文化傳統,得益於兩個方麵。其一是明清以來的江南士大夫文化,它影響到近代上海人的精神氣質:書卷氣、重文采,以及精致、細膩審美化的日常生活。開埠以後,上海人全方位擁抱歐美尤其是歐洲文化。另一方麵,清末以來以上海為中心的知識啟蒙運動,使上海形成了惟智的文化氛圍。
香港文化的文化之根在粵語文化,具有本土和民俗的色彩。在殖民文化的籠罩下,香港的近代文化基本沒有受過新啟蒙的洗禮。長期以來,其文化基本上是以一種二元的結構存在:在社會上層,是殖民的英語文化,但它如同一層油花,飄浮在文化的水麵,沒有真正沉澱到社會之中;而在底層,依然是民俗的、本土的、非精英的粵語文化。香港獨特的二元結構與上海文化的一元結構形成了奇妙的對照。
香港人是實在的、拚命的、富於理性的,但在精神上少了一點浪漫和夢幻。
5.香港人懂得賺錢。更懂得花錢
香港商人並不吝惜金錢,他們工作起來瘋狂,玩起來也一樣瘋狂,他們就像候鳥,哪個地方好玩,景色優美,他們就出現在哪,大多都能找到香港人踏過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