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一個很講究禮儀的國家。在美國人的眼中,禮儀修養是一個人全部品德的基石,一個舉止粗野的人很難會有高尚的品德。在美國,人們聽得最多的話語就可能是“謝謝”、“對不起”之類的語言。一個人的禮貌反映出一個人的家庭出身、文化程度、社會地位,關係著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成敗,因此,美國的父母從小就注意孩子們的禮儀教育。文明禮貌,可以說,是美國孩子的一個最大的特點。

在美國,我們會經常看見在每個汽車站、火車站的進出口,在銀行,在售票處,在任何需要秩序的地方,人們都會井然有序地排隊。如果隻有一個人在車站,他們會站在最前麵,好像自己是隊伍的排頭,這會自然地提醒他人“請排隊”。

從排隊這個簡單的社會現象可以看出很多問題,一位人類學家是這樣描述排隊的:排隊是一種人們自覺與陌生人交往的形式,是群體合作行為的最高形式。而人們這種自覺的行為需要從很小就開始培養了,這正如日本教育學家井深大所指出的:教養的擁有在孩子1歲之前就開始了。因此我們必須從小就讓孩子知道。

在美國,一個人的禮貌關係著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成敗,因此,美國的父母從小就注意孩子們的禮儀教育。美國人認為,文明禮貌的孩子是有以下基本特征的:

⑴ 守時。這是一個從小就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對於孩子來說,可以要求他們從上幼兒園、上學不遲到開始做起,大一些後,無論是開會,還是赴約,都督促孩子準時到達。家長更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在帶孩子外出做客、赴約等活動時,一定要做到守時,孩子會看在眼裏記在心裏。美國家長非常注意對孩子遵守時間的培養,當孩子上學或有外出安排時,他們會不斷提醒孩子早一些出發,不要遲到,他們會在平時教育孩子做事情不拖遝,讓孩子在頭腦中形成一個良好的時間觀念,並努力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做到守時,既是對他人的尊重,同時也會贏得他人的尊重。

⑵ 與人交談時,耐心傾聽,語氣溫和,態度誠懇。實際上每個孩子都可以從自己的經曆和感受中得出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人在與他人談話時,都希望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尊重。因此在與他人談話的時候,應該始終注視著對方,而且不輕意打斷別人的談話,耐心地傾聽,認真地思考,而在說話時,應該做到語氣溫和自然。當與他人有意見分歧時,應該誠懇地表達自己的看法,應該讓孩子知道很多時候觀點的不同並不代表誰對誰錯,並不一定要誰說服誰,更不應該指責對方,有時候大家能夠各抒己見就可以了。而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美國家長非常注意的一點,那就是當父母在教育孩子學會正確的談話方式的時候。自己首先應該做到用正確的方式與孩子談話。

⑶ 尊重他人。人和人是平等的,人們擁有相同的權利,相互尊重是人們交往的基礎。在交往中,不應該因為身份職務、社會地位、經濟情況、性別、年齡、膚色等外在因素的不同而歧視任何人。當自己的觀點與他人有分歧時,不應該使用“瞎說”、“瘋話”、“胡說八道”等不尊重的語言,而是冷靜而禮貌地陳述自己的理由,爭取達成共識。

⑷ 禮讓。在人與人的交往中,孩子應該首先學會禮貌,它包括言談禮貌,舉止得體,在涉及他人或大家共同利益時,要懂得謙讓。

⑸ 謙遜。在美國,謙虛被人們看做是有教養人的美德。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該做到不過分地強調自己,不表現出自己的優越感,並且應該是發自內心地這樣做,孩子應該學會更多地看到他人的優點長處,善於發現自己的不足,更要知道任何人都有他的生命價值。

⑹ 關愛他人,擁有同情心。要讓孩子知道,當他人遭到不幸與痛苦時,絕不能袖手旁觀,他們應該盡自己的力量和可能,給予弱者同情和幫助。人是相互依賴和支撐的,任何人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立生存,因此同情弱者,關愛和幫助他人,是人類生存的恨本。

關於孩子文明禮貌的教育,一些美國家長這麼說:

1.詹姆斯-伍德:與家人一起努力

每天,我們都會努力教育5歲的兒子行為舉止要得體,而且我們讓孩子的爺爺奶奶以及所有照顧孩子的人都知道我們對孩子進行的教育。把孩子放在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我會說,“請記住讓孩子說‘請’和‘謝謝’。”把兒子從幼兒園接出來的時候,我會問孩子,“和老師說再見了嗎?”不間斷地練習和提醒能夠有效地幫助孩子懂禮貌。

2.勞拉-金:貼照片

孩子們現在還不會寫字,但是我找到了一種簡單的寫感謝便箋的方法。我把孩子們的一些照片放在一個盒子裏,然後讓他們選出自己喜歡的,接著把孩子們選出的照片貼到彩紙上。在彩紙的背麵簡單寫上“謝謝”,然後寫上孩子們的名字,表示孩子們對我的感謝,這種表達感謝的便箋非常受孩子們的歡迎。

3.潘-弗萊德曼:禮貌的行為

為了教會兩個年幼的孩子不要在我和他人談話的時候打斷我們,我告訴他們,如果他們有什麼話想和我說,可以站到我旁邊握一下我的手。通過身體接觸,孩子不用說話就得到了我的注意,這做起來很簡單也很有效。

4.派基-布朗:和孩子做遊戲

孩子們向大人打招呼很成問題,我總是不斷提醒他們,但收效甚微,孩子們非常害羞,總是忘了稱呼大人。後來我開始和小家夥們進行打招呼的遊戲,我假扮成他們不熟悉的大人,孩子向我問好後,我會和他們愉快地說話,並給他們講故事,結果問題真的就解決了。

5.瑪薩-黛爾:給孩子提問題

我的兩個孩子,一個3歲,一個5歲。我發現了一種讓孩子們練習禮貌行為舉止的好方法。我會向孩子們描述一種情況,然後發問,“你該怎麼說呢?”例如,你在人群擁擠的街上走,然後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你該怎麼說呢……這是一種有趣又能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6.勞瑞納-葛萊儂:便箋非常值得

當孩子們在生日或節日收到了禮物後,我會提醒他們寫表達感謝的便箋。寫一張便箋花不了多少時間,但是這樣做卻給孩子們上了表達謝意的一課。我相信寫表達感謝的便箋真的能夠讓孩子們感激他人的幫助,感謝送給他們禮物的人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等到孩子們長大一些後,用這種方式向他人表示感謝已經成為他們的第二天性了。

7.帕亞-愛頓:說鼓勵的話

鼓勵孩子非常有用。如果小女兒對我說:“我渴了,我能喝杯水嗎?”我會說:“你這麼有禮貌,我當然非常高興給你拿杯水了。”孩子受到誇獎會很愉快,而且他們會去重複做受到表揚的事。

8.卡爾-普斯特:榜樣的力量

如果我看到其他孩子有禮貌地與大人說話或者向別人說“謝謝”,我會告訴兒子我對這樣的孩子印象非常好。相反,當看到有孩子表現得粗魯無禮,我一定會告訴兩個兒子,所有人都不喜歡這樣的行為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