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貝爾-沃克:溫和地提醒

為了提醒4歲的兒子對別人說“謝謝”,我和孩子一起想出了一個方法。當孩子忘了說“謝謝”的時候,我輕輕拍拍他的肩膀。這樣做比總是直接提醒孩子表示感謝會讓孩子少很多尷尬。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文明禮貌習慣呢?

好習慣培養方法建議

方法建議一:教導孩子懂禮貌的方法

北卡羅萊納大學心理診所副教授蓋裏-彼得森博士指出:“如果父母不教他們注意別人的感受,今天的孩子將處於十分不利的處境。”他又說,如果我們不教孩子禮儀,“我們就是剝奪了他們一些行為語言。”

他的話,可以說是代表了一般美國人看待父母對於孩子的禮儀教育的態度。

在實際的生活中,美國的父母認為,激發孩子要有禮貌的關鍵,是使孩子意識到:無論是傳授道德規範還是為別人開門,父母都十分讚賞禮貌的舉動。

教導孩子懂得禮貌的方法很多。一些美國家長成功的經驗是:

(1) 以身作則,做出榜樣。

在美國人眼中,孩子在小的時候,可能還不能分辨好壞,因此,最簡易的教導方法就是父母以身作則。要做到這一點,父母就應該首先保證自己懂禮儀、講禮貌,知道怎樣尊重別人的尊嚴、榮譽。父母做出的示範往往是孩子們模仿的榜樣。

對於父母的榜樣作用,瓊-莫爾在她的培養小紳士》一書中,說:“正確的示範很容易讓孩子學到禮儀。也許孩子無意識地從我們用餐巾、切肉的動作,為別人開門的小事上學到禮節。

孩子們聽到我們說:‘請’、‘謝謝’、‘對不起’,他們看著我們不打斷別人的話語,然後心領神會,仿效。”

(2) 激勵孩子,而不是支使孩子。

瓊-莫爾認為,激勵勝過任何一切想操縱孩子的努力。激勵孩子能夠使孩子找到自己潛在的禮儀欲望,並且能夠激發它。

對孩子的激勵,在美國往往分為內在激勵和外在激勵兩種形式。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內在激勵更能使孩子產生積極的舉動。

例如,卡爾采斯一直渴望到一個有名的美術學校去學習畫畫,在去麵試的那天早上,媽媽告訴他一些麵試的禮儀,然後使他形成一些這樣的想法:“去麵試時,我要穿一件筆挺的襯衣,一條直直的褲子,而不是皺巴巴的外套,因為我想進入那所學校。”

卡爾-采斯媽媽的做法就是采取內在激勵的方式。

那麼,外在的激勵是什麼呢?

例如,在家庭晚宴上,爸爸和媽媽對剛滿7歲的丹尼爾做出表揚:“做得好!丹尼爾,你沒有忘記把餐巾放到腿上,我知道這是很容易忘了的。但是,如果你在喝牛奶前,把嘴邊的通心粉汁擦掉,你媽會更高興!”丹尼爾父母的做法就是外在式的激勵。

(3) 開始時,應該多提醒。

美國人認為,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應該在事先多進行引導,提醒孩子該如何去做。所以,在拜訪鄰居時,媽媽往往會輕輕地提醒孩子:“漢克,你要向史密斯夫人說句‘你好’。”

對於這種教育方法,瓊莫爾說:“父母應該教導孩子向自己的客人問好。孩子進房間時看到媽媽的朋友時,應說‘你好,夫人’等類似的問候語。當夫人說‘你好,最近過得好嗎’時,孩子則應做出回答。如果孩子沒有答話,媽媽則應該溫和地督促孩子說‘彼得夫人問你過得怎麼樣呢’類似的話語。但是,父母不停地要求孩子表現良好的舉止,會令孩子厭煩。所以,當我們反複說‘在漂亮的夫人麵前笑一笑’或者‘好好地抱抱阿姨,吻吻她’之類的話時,我們就走到了極端。”

方法建議二:餐桌上教孩子懂禮貌

在美國,人們常常把禮儀教育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入門課,他們認為理想的楷模就是英式的紳士。但是,令我們想不到的是,美國兒童的禮儀教育始於餐桌。

美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長就開始對他進行了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幫助孩子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

在美國,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父母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美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誌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在進餐時,小孩受到的第一課禮儀教育就是要杜絕偏食、挑食。

美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孩子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此,他們特別重視杜絕孩子的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個勁地隻吃某種菜而對其他的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種菜收起來。他們還認定,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麵、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更為重要的是,偏食、挑食行為和隨之養成的習慣,美國人將其認為是人際關係中最缺乏禮貌的表現。

美國孩子真正正式的禮儀學習,可能就是學習用餐禮儀了。

美國孩子一般2歲時就開始係統學習用餐禮儀,4歲時就學到用餐的所有禮儀。稍大一些,5歲左右的孩子都樂於做一些在餐前擺好餐具、餐後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雜事。這一方麵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麵也讓孩子有一種參與感,對於禮儀教育來說,這更使他們學到了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禮節。

在兒童的餐桌禮儀中,美國人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進行環保教育。

在現代美國人的眼中,講究環保,也是一個人有教養的重要內容。五六歲的孩子應知道哪些是經再生製造的“環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為汙染環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遊前,他們會在家長指導下自製飲料,盡量少買易開罐等現成食品,並注意節約用水用電,因為他們懂得“濫用資源,即意味著對環境保護的侵害。這是最不禮貌的行為。”

在這樣的教育下,美國10歲以上的孩子吃飯時,就很文雅了。

對於這種餐桌教育,美國一位叫鮑爾的老師說“文明禮貌對個人事業的成功極有幫助。大的商業交易或愛情往往是從餐桌上開始的。”

方法建議三:父母要正確對待孩子講粗話

孩子講粗話、髒話,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是被認為是沒有教養、缺少禮貌的表現。

但是,美國父母對於孩子講粗話有他們獨特的看法。他們認為,孩子講話的用詞、語氣和腔調,多半是模仿周圍大人的。在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中,一個孩子開始說髒話,通常也是進入幼兒園或者接觸到家庭以外的人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