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小夥子,你怎麼啦?!”吉姆大步走向布萊恩,他在病床前俯下身子,伸出他有力的大手。真是不可置信,布萊恩伸出他的左手,握住了這位足球明星的手。這是他兩個星期以來第一次移動他的胳膊。布萊恩緊緊抓住吉姆,足足有一個小時。

“你會戰勝一切,相信我,小夥子,但你知道,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吉姆說,“你一定要像射門那樣有信心,相信自己,並為此一刻也不要放棄你的努力。你看我,也是這樣,每天都必須為我的目標勇往直前。這樣,等你好一些,我帶你練習射門!”

這些話對布萊恩就像是奇效藥。“我能和吉姆-米勒一起練習踢球?”他不相信地說道。

“你可不能放棄希望,”吉姆平靜地繼續說,“我相信,你將戰勝一切困難。如果你願意,我打算每個星期都來看你,直到你病愈出院。我希望能看到你在不斷進步。好啦,答應我,嚐試磁卡去幹。”

“我會盡力去做,”布萊恩艱難地點了點頭。

布萊恩的左手垂在床上,一點兒也不能動彈。可是就在幾個小時以前,他還用這隻手和吉姆緊緊地握手。“我既然曾經這樣做過,那麼我就能第二次這樣做。”他用盡渾身力氣試圖動一動那綿軟的手指。“動一動!”他命令自己。但是手指仍然是僵化的石頭,一點兒也不聽他的命令。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布萊恩努力著。每當絕望的關頭,他就想到了吉姆。布萊恩想著:“也許我沒有辦法活動十個手指頭,但最起碼我能活動其中的一個。”他看著右手的食指,默默地說:“動一下!”但是,什麼也沒有發生。

兩個小時過去了,他已疲憊不堪。在他的一生中,還從來沒有這麼掙紮過。“我也許真的不行了。”他想著。

突然,在又一次地努力中,奇跡出現了,一個手指似乎微弱地顫動了一下。“老天,我能動了!既然我可以活動其中的一個,那麼為什麼不能讓10個指頭全部動起來?!”

到了十一點半,布萊恩已經能活動右手的全部五個手指頭了。到了第二天上午,他又開始活動左手的五個手指了。

“既然吉姆那麼信任我,我想自己一不定期能好起來,我一定要相信自己!在他來看我的每一個星期,我都要讓他看到我的轉變。我要向他證明,我一直在努力,從未放棄,吉姆,你會為我驕傲的。”

在第一次來看望布萊恩的那個星期之後的又一個星期,吉姆再一次邁進了病房。令他吃驚的,布萊恩已經能靠在一大摞疊起的枕頭上,正用手吃起了漢堡包。

“上帝,你自己可以進食了!”吉姆嚷了起來,布萊恩的進步讓他感到吃驚。

布萊恩指了指病床旁邊的呼吸器。“我已經擺脫了它,我自己能自如地呼吸了。”布萊恩臉上露出了微笑。

“小夥子,我知道你能像一個戰士那樣勇敢。”吉姆很興奮:“我為你感到驕傲,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因為你有著運動員一樣的堅韌和勇敢!”

聽著吉姆的表揚,布萊恩臉紅了。

大師的學生

一位音樂係的學生走進練習室,在鋼琴上,擺著一份全新的樂譜。

“超高難度……”他翻動著樂譜,喃喃自語,感覺自己對彈奏鋼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穀底,消磨殆盡。

已經三個月了!自從跟了這位機關報的指導教授之後,他不知道,為什麼教授要以這種方式整人。

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十指奮戰、奮戰、奮戰……五琴音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授課每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樂譜難度頗高,學生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如此叮囑學生。

學生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驗收,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也沒提。學生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同樣的情形持續著,學生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學生感到越來越不安、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學生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三個月來何以不斷折磨自己的質疑。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學生:“彈奏吧!”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結果發生了,連學生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學生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學生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而不會達到現在這樣的程度……”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在美國的教育觀念中,從來不會強求孩子隻專注於學習,而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實踐能力綜合素質。他們甚至會幫助孩子製定一個詳細的實驗計劃,來幫助孩子了解更多的事情。

黑格爾曾經說過:“實踐不僅具有普遍的資格,而且具有絕對現實的資格”。實踐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是人類的存在方式。能力的培養,情感意誌的形成,都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實踐。孩子的能力都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可以說,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孩子能力發展的平台。

美國基礎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麵做出了積極探索。

美國基礎教育的1~3年級沒有學業成績記錄,3年級以後的各種考試也從不公布分數,最多貼學號,隻知道自己成績,不知道他人成績。學校麵向全體學生,包括讓有特殊天分的學生得到發展。很多中小學都設有”優質班”,每周有特殊授課時間。如果學生再現出優秀學力,學校會建議家長帶去做智商測試,然後有機會得到特別輔導。同時,學校、學區、州教育機構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學生參加競賽活動成績將記錄在案。另外,美國高中生平均每周學習工作60小時,比公司主管經理還要忙。但是,一方麵,壓力並不來自教師和家庭,而是來自學生自己;另一方麵,這些時間並不單純由於知識性學習,相當部分用於社區服務、畢業設計等實踐性活動,因為學生申請上大學,要看社區服務和畢業項目的成績。

美國中小學計算機的廣泛普及,為學生自主探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計算機如同鉛筆一樣是學習的工具。2年級開始學習使用鍵盤打文章,高年級要上網可以到圖書館。4年級和5年級學生使用計算機做“研究”,比如:幾個人一組合作研究人體,設計軟件,利用計算機顯示病毒如何攻擊細胞,香煙如何危害人體及消化係統等過程。

早在1998年,美國國家教育經濟中心就為基礎教育學校製訂了一套新的基礎課指導性標準,即英語語言藝術、數學、科學、應用學習的操作能力標準及其項目作業實例,涉及以下幾個方麵:

⑴ 問題解決能力。

設計一種產品、一項服務或一個係統(確認新產品、新服務或新係統以滿足需求,並創造出解決這些需求的方法);改進某些係統(發展對人、對機器和工作過程的方法係統的理解,排除在操作中的故障問題並設計改進其效率的策略);計劃和組織一項活動(從構思到結束,對所計劃和組織的活動的各個方麵負責,充分利用好人員、時間、經費、物資和設備等資源)。

⑵ 交流工具與技巧。

學生向熟悉相關內容的專家聽眾做項目計劃或成果口頭陳述;學生給校外組織準備一份正式的書麵提議或報告;學生結合文字、圖象或聲音進行多媒體展示。

⑶ 信息工具與技巧。

學生收集信息以幫助完成項目;學生為某一具體目的使用在線網源交流信息;學生使用文字處理軟件來製作多頁文檔;學生編寫、增添並分析使用相關數據庫程序;學生創建、編輯和分析信息的電子數據表,以表格、數據表來顯示數據並包含多種圖形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