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孩子敢於說“不”,敢於向權威挑戰。中國的孩子則容易迷信老師,認同權威。這是東西方教育觀念的差異的一個體現。西方父母鼓勵孩子對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支持孩子向權威挑戰。而中國父母更傾向於讓孩子“聽話”,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話,做一個“乖孩子”。 無論是美國孩子還是中國孩子,他們所要麵對的都是同樣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當然有挑戰意識的孩子更有競爭力。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勇於挑戰的好習慣。

事實上,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敢於向別人說“不”的人。伽利略向當時的大學者亞裏士多德說“不”,在比薩斜塔大膽地向人們展示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著名實驗;詹天佑向當時不可一世的帝國主義者說“不”,主持修築了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京張鐵路。

因為隻有敢於說“不”,敢於向權威挑戰,孩子才會有批判精神,才會有創造性思維,才會有個性的張揚,才會有更大的進步。

勇於挑戰是和冒險緊密相連的。要具備勇敢精神,就要善於冒險、敢於冒險,敢於搏擊新領域,敢於領風氣之先。隻有在不斷的冒險中,我們才能獲得像金子一樣寶貴的優良品質——勇敢。事實上,無論是創業還是創新,要想在新世紀裏生存,首先必須具備的條件就是勇敢的冒險精神。這種精神對於一個想創業、想獲得成功的人來說,是必備的素質。據統計,美國華爾街證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經紀人,往往不是學金融畢業的,而是那些曾經做過運動員的人。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反常的現象?原來,曾經從事過各種運動的人,不僅有著強壯的體魄,能夠應付高強度的體力支出,而且在心理素質上得天獨厚,反應迅敏,自信而有魄力,敢於做決斷,具備冒險精神。

敢於冒險,勇於試驗,是創造型人才的共同特征,每一位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的父母,都要從小培養孩子勇於冒險的精神。那種對孩子“攬在懷裏怕丟了,銜在嘴裏怕化了”的做法,隻能培養出懶漢和懦夫。

美國著名的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出生在美國波士頓城郊一個貧寒的手工工人家裏,他隻讀了兩年小學就輟學幫爸爸做工了。

一天,富蘭克林跟著爸爸到遠郊送貨,路上見到了一棵百年老鬆樹被雷電攔頭劈開,殘枝敗葉落了一地。圍觀的人們無不對天上的“雷神”望而生畏。

富蘭克林回家後對奶奶說:“今後你劈樹墩子,用不著發愁了,我可以把雷神抓來叫它幫你劈。”嚇得奶奶趕忙說:“那還了得,不能和雷神開玩笑啊!”

富蘭克林不受禁令約束,根本不相信有“雷神”,他認為打雷是幾朵黑雲相遇的結果。於是他想把幾朵黑雲彩裝進大鐵瓶。富蘭克林為了實現這一想法進行了反複的實驗。一次實驗中他不小心,碰到了瓶裏的金屬棍,隻見一團電火花隨著一聲脆響,一閃就消失了。後來他把這種能產生光和聲音的現象叫做放電現象。

為進一步證實放電現象普遍存在,他於1752年7月的一天,冒著生命危險做了一次風箏試驗。那天,天空陰沉,烏雲翻滾,雷雨就要來臨。富蘭克林在風箏上端裝上一段鐵絲,使鐵絲直插入雲層,並在繩弦末端接上鐵片。這項實驗終於證實雷中的閃電,就是一種放電現象。

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為人類掌握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做出了突出貢獻。但是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冒險絕不是盲目地去做毫無把握的事,而是在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基礎上的勇於嚐試。

一些家長或許會認為,孩子隻要成績好,能考上好學校,將來就能獲得工作,這和勇敢精神有什麼關係?是的,從表麵上看來,勇敢精神和成功沒有太多必然的聯係,但實際上,當今這樣一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社會,要想把握機會,迎接挑戰,要創造自己的事業,必須遠離膽小、懦弱等不良的心理素質。

當今,無論是美國孩子還是中國孩子,他們所要麵對的都是同樣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等到他們離開父母,離開學校,正式走向社會,孩子們隻有敢於挑戰。才能夠經得起人生的考驗。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的挑戰意識呢?

好習慣培養方法建議 ……

方法建議一:父母要給孩子言論和行動的自由

這要求父母必須放下所謂“一家之長”的架子。當孩子對自己說“不”的時候,父母不能毫無道理地製止孩子向自己說“不”,而應該真誠地聽取孩子說“不”的原因,以行動來有力地支持孩子向權威挑戰。這樣,才有利於孩子獨立人格的形成,才有利於孩子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有些父母很難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總以為這樣會降低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身份”,擔心一旦在爭辯中,讓孩子看到自己知識上的不足,被孩子抓住錯誤,會跌掉麵子。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同孩子一起輕鬆地討論、爭辯一些事情,不僅不會影響父母的權威,而且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和尊敬。

方法建議二:培養孩子自我選擇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作選擇和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比如和孩子一起散步時,遇到岔路口不妨征求一下孩子“往哪個方向走”,培養孩子自己拿主意作決定的能力。

方法建議三:教會孩子辨別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父母要告訴孩子,大人的話,甚至偉人的話不一定完全正確,書本上的知識也可能有錯誤,要學會辨別,有自己的思考;要學會大膽懷疑,有自己的見解。

方法建議四:培養孩子科學的冒險精神

家長最主要的是給孩子適當冒險的機會。因為這種教育不能靠口頭說教,而需將教育貫穿在日常生活中,使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事件中得到鍛煉和考驗。隻有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才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我們的家長常常是對孩子放手較少,總希望孩子生活在自己的庇護下,認為隻有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才能在一個合理而安全的環境裏成長為有用的人,這種觀點是不對的。如果家長能夠大膽放手,多讓孩子去體驗,去鍛煉,去實踐,孩子的能力就能夠得到增長,並更加願意去嚐試,去探索。反之,如果家長老是不敢放開緊握著孩子的手,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膽怯、內向,從而無法嚐試新事物。

好習慣培養故事鏈接 ……

我要站起來

14歲的布萊恩-沃克酷愛足球,他是全美頭號前鋒吉姆-米勒的崇拜者。他不幸患了一種罕見的神經麻痹症,還患上了嚴重的肺炎。醫生切開了他的氣管吸痰,並使用了幫助呼吸器。布萊恩已經處在絕望的邊緣。

“我們已經盡力了,”醫生告訴沃克夫婦,“要想恢複健康全看布萊恩的造化了。”

“我還能站起來嗎?”布萊恩傷心地問父親。

“當然,”沃克堅定地回答,“如果你有強烈的願望,你就可以做到你想做到的一切!”

到了晚上,布萊恩掙紮著試圖活動一下腳趾。五個小時過去了,布萊恩已經滿身大汗,像是剛從池塘裏爬起來。“我動不了,”他哽咽著,“我再也好不了,我會死掉的!”

2月16日,沃克認為再也不能這樣下去了。“我現在就去找吉姆-米勒!”

對於大球星吉姆來說,醫院裏的情景令他感到不安。沃克夫婦在二樓等候他的來臨。在那兒,還有一群醫院的工作人員圍在一起,想著見見這位大明星。這些都無關緊要,更令他不安的是睡在病床上的布萊恩。布萊恩瘦弱的身子像是被各種軟管和醫療儀器淹沒了。

沃克走近兒子,指著掛在牆上的一件球衣。“布萊恩,”沃克說,“你做夢都想見見這位球衣的主人,是嗎?”

“吉姆-米勒?”布萊恩的臉上頓時放著光亮,“我不相信,”他想,“我怎麼能見到他呢?”

可是,就在那兒,那個站在門口的高大的男人,就是他崇拜的偶像。淚水從他蒼白的臉上滑落下來,他全身激動得顫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