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教育孩子要熱愛勞動,躬行於力所能及的事,這是一種自覺的勞動教育活動,目的是使孩子明白勞動對於一個人的實際動手能力的習慣培養作用,也可以讓他們知道勞動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培養其崇尚積極行動,避免誇誇其談、眼高手低的有效途徑。因此,一個人養成勞動習慣是何等的終身受益。
美國紐約兒童家教中心曾對400名少年從14歲開始跟蹤調查他們的生活工作情況,直到他們47歲為止。結果發現,那些在孩童期間,便已參與家務工作,或者在青少年期間從事各類零星工作的人,在到達成年期時。各方麵的表現都相當成功。在職業方麵,大多數獲得較好成績;在生活上,對家庭、婚姻及人際關係方麵的處理,都有較佳的表現,而且生活也較愉快。而那些小時候在家庭內外都未承擔任何工作的人,卻較易出現心理及精神上不健全的問題,在工作或事業方麵的表現也較差,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現某些不良行為。因此,兒童在任何年齡期間,假如能夠獲得參與各類工作的機會,在身心方麵都會獲得益處。事實上,兒童和成人一樣,都希望能夠從勞動中去體現自我的重要性。他們會從各種工作中,發現自我價值,不論是瑣碎的家庭事務,還是成年人認為無足輕重的工作。如若能給他們參與的機會,將會使他們日後的性格成長發展過程更完美,生活更快樂,也更富創造性。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讓他們過分養尊處優,對孩子健康成長不一定有利。
曆史上許多有卓越成就的人都是自小就受到積極行動、行勝於言的教育,常常自覺地通過各種勞動來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和行動能力。
美國第39任總統卡特,童年起就幫助家裏幹農活,5歲到普斯鎮上賣煮花生,9歲時已成為一個機靈的小商販,上中學時又利用業餘時間同他的堂兄合夥在鎮上賣牛肉餅和冰淇淋。
美國第40任總統裏根,幼年時代家境並不富裕,為節省家庭開支,1 4歲那年他開始到附近一家建築公司打零工,靠去餐館洗盤子、當清潔工、擔任學校的遊泳教練和水上救生員等,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了大學學業。
美國第41任總統布什在其自傳展望未來》中寫道:“我父親老普雷科特-布什是個成功的實業家,他是布朗兄弟——哈裏曼銀行的合夥股東,財源茂盛,我們的家庭過著舒適而不奢華的生活……他們的孩子們(我的哥哥普雷斯,弟弟約翰、巴克,妹妹南希)從小就懂得生活不是一個開不完的支票簿,我們想要什麼都得自己去掙。我們小小年紀便知道,如果生了病或發生了確實嚴重的事情,家長會來幫助,但是一旦離開了家,我們就得自立,不論是在生意上還是在日後所從事的別的事情。”
而46歲就在大選中獲勝的前總統克林頓,出生三個月就喪父,完全靠自立走向成功。
從連續幾屆美國總統的青少年時代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從小就有一個用勞動鍛煉自己能力的童年。這並非偶然,在歐美國家的青少年教育與成長的過程中,勞動的教育和鍛煉被視為最不可缺少的人生內容,勞動和自立被認為是最神聖和最光榮的事。所以,一個年輕人到了18歲依然要完全依賴父母,會被看作是件恥辱的事,也常常等同於沒有出息。因此,大多數年輕人都能擁有自立意識和相關的能力,並順利地走入社會。
眾所周知,習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無論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它將伴隨人的一生。因此,如果習慣在孩子身上沒有定型之前,加以正確化,加以糾正,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多方麵的好處。當前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家庭結構的變化,生活條件的優化,獨生子女的增多和對勞動教育的不夠重視,使得現階段孩子的勞動意識不強,任性、嬌氣、怕苦怕累。
家務勞動是一種看似不起眼的勞動,但小事不小,這裏麵滲透著多方麵的教育功能。作為家庭的一員,承擔家務勞動,具有責任意識的培養作用;作為子女,承擔家務勞動,體貼父母,減輕長輩負擔,是有孝心的表現;著眼發展,小學生學會家務勞動,是未來獨立時候的需要。而這裏最根本的意義,還在於培養孩子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和動手能力。這些認識如果家長能夠接受,就會加強對孩子家務勞動的指導。家長應認識到:培養孩子熱愛勞動的品德和良好的家務勞動的習慣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責任。
由此可知,在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過程中,其實就是讓他嚐試著走出一條適合他自己的路,隻有這樣孩子才會終身無悔。
我們知道,勞動是培養自立意識的最佳途徑,也是鍛鑄人格的有效方式。因而,對青少年一代勞動素質的培育,我們不能采取“樹大自然直”的態度,而是應當從小刻意教化、塑造,並且不懈地堅持,將勞動逐漸演變為青少年認知與行為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亦即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健康積極的生活表現和途徑。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孩子勞動的習慣呢?
好習慣培養方法建議 ……
方法建議一:家長要重視勞動教育
孩子不愛勞動與家庭教育有極大的關係,許多家長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因此往往不讓孩子勞動;有些家長則怕孩子幹不好,不如自己幹來得省事;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學業重,功課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寶貴時間;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的任務是學習,勞動作為一種技能以後自然會做的,用不著家長教育。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勞動的意識,養成了不愛勞動的壞習慣。
因此,要幫助孩子熱愛勞動,父母首先要重視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平時不要溺愛孩子,應該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以社會生活實際、社會發展曆史和家庭生活實例等告訴孩子勞動的重要性,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的光榮,勞動的偉大,不愛勞動的人是沒有出息的。
方法建議二:教給孩子一些勞動技能
勞動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幹什麼活都有一定的幹法,這就要求父母教給孩子一些勞動的程序,勞動的操作要領、方法及勞動的技巧。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做飯,就應該告訴孩子做飯的程序,放多少水,煮多長時間,等等。
父母要孩子洗衣服,就要教孩子洗衣服的技能。教孩子先將髒衣服按顏色分為深色、淺色、白色幾類,教他看衣服的標簽把要幹洗和特殊處理的衣服挑出來,再告訴他該怎麼操作洗衣機、測量洗衣粉、事先處理汙垢等。父母要注意示範,教會孩子勞動程序。孩子隻有掌握了勞動的技能,他才會願意去做。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父母應該耐心地教孩子去做,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千萬不要簡單地對孩子說:“你自己想辦法吧!”或者把孩子擱一邊不管他,或者嚴厲地責怪孩子無能,這樣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沒有本事,從而產生厭倦的情緒。
因此,在孩子的勞動過程中給予指導,給予鼓勵,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是比較重要的。在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哪怕這個進步是非常微小的,父母也要鼓勵孩子,讓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到快樂和幸福。
方法建議三:注重實踐鍛煉
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不能隻限於口頭,而應該通過勞動實踐來進行。如果父母在平常沒有讓孩子參加具體的勞動,那麼,孩子是不太可能愛好勞動的。
父母一定要注重讓孩子參加勞動實踐,不要心疼孩子。可以讓孩子學著收拾飯桌、洗碗,而不要擔心孩子可能會把碗打碎。與孩子的勞動精神相比,打碎一隻碗又算得了什麼呢?諸如洗衣服、拖地、倒垃圾、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修理一些舊東西、整理房間等家務勞動都可以要求孩子去做。父母最好每天安排一定量的勞動讓孩子做,一般來說,小學生每天20~40分鍾,中學生每天30~50分鍾為宜,具體可根據孩子的功課情況來調節。當然勞動的內容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決定,從簡單到複雜逐漸過渡,切不可剛開始就讓孩子去做難度比較大的勞動,這樣孩子隻會更加不愛勞動。
在安排孩子勞動實踐時,父母應注意搭配孩子的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讓孩子所做的家務按星期輪流替換。讓孩子懂得,作為家庭的一個成員,他不僅要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而且應該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把這個交給你,相信你一定會做得很好的。”父母還應該注意,當學校、社區安排公益勞動時,應帶領孩子參加,讓孩子體驗集體勞動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