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分享自己價值觀的人密切合作;
(2)盡可能多地向對手學習;
(3)創造一個合作而衝突的氣氛;
(4)在麵對威脅時,表現出不畏懼;
(5)學會聆聽,習慣於沉默,避免妥協折中;
(6)絕對不要將一個看來要失敗的爭論推向極端;
(7)發展關係,而不是征服。
作為父母,要教育孩子端正競爭心理。競爭目的主要在於實現目標,而不在於反對其他競爭的同學。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學作為學習上的競爭對手,生活上的合作夥伴,千萬不可一味地把他人當成競爭對手和敵人,不顧一切地對立他人。這種思想是不健康的。
同時,父母要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慮集體的利益,學會在關鍵時刻要約束個人的行為,犧牲個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意識或者精神,與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好習慣培養故事鏈接 ……
魚竿和魚簍
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
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幹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
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隻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地遺憾撒手人間。
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隻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隻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
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四肢和胃
四肢看到胃成天不幹活,心裏很不平衡,它們決定像胃那樣,過一種不勞而獲的紳士日子。
“沒有我們四肢,”四肢說,“胃隻能靠西北風活著。我們流汗流血,我們受苦,我們做牛做馬地幹活,都是為了誰?還不是為了胃!我們什麼好處也沒有得到,我們全在忙碌,為它操心一日三餐。我們現在馬上停工別幹了,隻有這樣,才會讓它明白,它得讓我們養著它。”
四肢這樣說了,果真也這麼做了。於是,雙手停止了拿東西,手臂不再活動,而腿也歇下了,它們都對胃說已經侍候夠了它,讓胃自己勞動,自己去找吃的。
沒過多久,饑餓的人就直挺挺地躺倒了。因為心髒再也供不上新鮮的血液,四肢也就因此遭了殃,沒有了力氣,軟綿綿地耷拉在身上。
這下,不想幹活的四肢才發現,在全身的共同利益上,被它們認為是懶惰和不勞而獲的胃,要比它們四肢的作用大得多。
教給孩子分享的習慣吧!孩子將能夠從分享中獲得快樂! 許多父母習慣於過度溺愛孩子,把孩子放在家庭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情況下,父母看到的孩子卻是心中沒有他人的孩子。他們不會關心父母,不會關心他人,更不會關心社會,這樣的孩子是值得父母焦慮的。與人分享就是要培養孩子懂得關愛、樂於助人、分享快樂的好習慣。
做父母的都知道,自己的孩子如果要和周圍的孩子相處得好,就必須學會和別的孩子分享。那麼,孩子們與人分享的天性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呢?孩子們又是如何做出慷慨決策的呢?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三歲半的幼兒就已經開始掌握一些合作的基礎了。研究人員通過三種分享對象測試兒童與人分享的心理,分別是受測兒童熟悉的親屬和朋友,主動與受測兒童分享的人以及受測兒童能觀察到的與其他人共享的人。
一種情況下,受測兒童會得到與分享對象數量相等的“資源”。另一種情況下,受測兒童所掌握的“資源”數量少於分享對象,這就使得他們在分發的時候不得不做出艱難的選擇。
在三種試驗中,受測兒童都傾向於平均分配。但當手中的“資源”稀缺時,他們傾向於做出對家人、朋友、曾與自己分享的人和對他人慷慨的人有利的分發決策。這表明,即使在幼年時期,兒童已經對人類合作行為有了基礎性的理解。他們更傾向於與家人、朋友分享,也懂得要回報與己分享的人,以及獎勵那些慷慨的人。
該研究試驗的局限性在於兒童做出分享決策時自身不必付出代價,也就是說該試驗不是讓兒童與人分享他們自己的玩具或其它對他們來說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兒童雖有與人分享的天性,但要讓自己的孩子學會與人分享自己的玩具,父母們還要做很多說服工作。
在美國的幼兒園裏,小朋友們通常會在早上圍坐在一起,由老師帶他們做考勤和談天氣等例行內容。然後,與大家分享他們家裏或上學路上的趣事。隨後,孩子們會學簡單的數學,比如數教室裏有多少個窗戶等。午飯過後是閱讀時間,老師會給孩子們讀故事書,然後讓他們根據其中的人物或情節畫畫、做手工。
美國的幼兒園裏,孩子們會從玩樂中接觸生活,並提高基礎的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同時,幼兒園也是他們學習與人相處的初級階段。美國幼兒園老師比較注重培養孩子與人分享東西的好習慣,如不能獨霸玩具、有好吃的要分給別人、說話要有禮貌等。
如今的孩子通常會有一種“自我中心”的心理,這種自我中心的心理根源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竭、泯滅,父母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千萬不要隻知一味地給予孩子愛,這種愛恰恰是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溺愛是父母與孩子關係上最可悲的事,用這種愛培養出來的兒童不肯把心靈獻一點兒給別人。”這是一位教育家的經驗之談。因此,父母在愛孩子的時候,應該教孩子學會與人分享。
與別人分享好吃好玩的東西,對別人說一些關心體貼的話,同情並幫助有困難的人,不計較別人的過錯,對別人能夠寬容和謙讓,孩子的愛心就是通過這樣一次次分享和關懷行為中逐漸形成的。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呢?
好習慣培養方法建議 ……
方法建議一:通過移情引導孩子與他人分享
從孩子還隻有幾個月大的時候,父母就要讓孩子學著與別人分享東西。孩子漸漸長大了,在餐桌上,可讓他學著給長輩夾菜;鼓勵孩子給爸爸媽媽拿東西;教孩子給客人讓座,讓孩子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從中品嚐做了有益於他人的事而帶來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