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合作交流是美國孩子一個比較突出的習慣。英國劇作家肖伯納曾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兩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合作交流可以取長補短、獲取更多的新知識。父母要教給孩子與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慮集體的利益,學會在關鍵時刻要約束個人的行為,犧牲個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這種意識或者精神,與人合作是不可能成功的。
有人曾經問一位美國的小學校長:“您辦學最注重什麼?”這位校長回答說:“教育孩子理解別人,與其他人合作。在現代社會裏,如果不能與人相互理解和合作,知識再多也沒用。”這位校長的話告訴父母們,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是孩子的一項重要素質。
美國還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死後,他發現離開塵世的人吃飯時都被指定使用一個比手臂還長的湯勺。地獄裏的人一個個費盡心思,各盡所能地彎曲手臂,調整使用湯勺的角度,但都沒法吃到。天堂裏的人使用的也是一模一樣的湯勺,唯一不同的是人們相互給對方喂食。
在我們眼裏,美國是一個開放、競爭性很強的國家,美國人一般比較大膽,美國孩子相對也比較勇敢。國際夏令營的輔導員發現美國孩子的膽子特別大,敢想敢闖,他們不怕天黑,不怕山高水急,也不怕昆蟲野獸,善交際,重合作,團隊意識較強。在這方麵其他國家的孩子就不如美國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富有二十多年教育經驗的日本輔導員岡崎喜子為此訪問了美國215個具有代表性的家庭。經過研究,她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家庭重視對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教育,注意從小培育孩子的交往能力和彼此協作意識。
美國家庭中,父母更多的給孩子創造合作的機會,如父子一起修理壞的門窗,母女一起做飯等。在與父母的合作中,孩子可以學到與他人合作的技能,在今後與其他人的交往中能運用這些技能。對於孩子主動進行合作的行為,父母通常給予表揚。同時,父母還會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使孩子在活動中形成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
培養孩子的團隊合作精神更重要的一點還是要讓孩子多與父母、同伴交流,讓孩子與周圍環境多接觸,從而使孩子在交流、接觸中慢慢形成團結合作的良好素質。
那麼,作為父母應該從哪些方麵培養孩子與他人合作的習慣呢?
好習慣培養方法建議 ……
方法建議一: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氣氛
一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庭,很難造就出一個具有和諧人際關係的孩子。父母必須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處理得恰當、合理。對鄰居、對同誌、對來客都要熱情、平等、謙虛、有禮貌。孩子會以父母為楷模,逐步養成尊重別人、愛護別人的良好品德。
方法建議二:讓孩子學會欣賞和接受別人
隻有能夠真誠地欣賞他人的長處,才能從內心深處真正地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來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交融,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彌補。隻有相互認識到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因此,父母要常教育孩子,任何人都有他的長處,要學會真誠地欣賞自己和別人。
方法建議三:要經常提醒孩子凡事都要想到別人
父母要注意經常提醒孩子想到別人。如果孩子自私自利,凡事都隻想自己,就會遇事斤斤計較,也就很難與別人友好相處,又怎麼談得上與別人合作呢?當孩子較小時,父母不妨對孩子進行這方麵的訓練:孩子手中拿著玩具,父母可以拿另外的東西,輕輕地、慢慢地遞給他,從他手中取走玩具。通過這樣反複的訓練,孩子便學會了互惠與信任。同時適當地給孩子們加以引導,讓孩子覺得分享對他來說是一種樂趣。
方法建議四:讓孩子學會一些合作的規則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對方,服從大局,講統一,又要有自己的立場。要讓孩子知道取得同伴的信任與尊重是合作成功的前提條件。
方法建議五:讓孩子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行為必須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合作才能完成,隻憑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做到的。父母可以利用這種機會讓孩子體驗一下個人無法完成的挫折感,從而懂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
父母可以在家庭生活中也玩一些類似的遊戲,比如,家裏的大床需要挪位置,父母可以讓孩子一個人先來試試,孩子肯定是搬不動的,這時,父母就可以適時對孩子講解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然後與之一起搬動這床。再比如,玩遊戲時,不與孩子配合,讓他一個人玩,他就會體驗到一個人玩的無趣,希望有人與自己一起玩。這也能讓孩子體驗與人合作的重要性。總之,父母應該充分利用生活當中的一切機會教育孩子。
方法建議六:讓孩子體驗合作的樂趣
成功的合作可以讓孩子產生良好的體驗,這種體驗能夠帶給孩子無窮的樂趣,進而促進孩子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行為。
在生活中,父母可以給孩子設置諸如此類的合作競賽,讓孩子們盡力通過合作去完成任務。如果孩子們一時沒有完成任務,父母也不要責怪孩子,而是應該讓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達到現實的目標,雖然有些合作的結果是失敗的,但是,在合作過程中,參與者都盡了自己的努力,同時,每個參與者都感到非常愉悅,這就是一種成功的合作。
方法建議七:在遊戲中學會合作
不少遊戲是集體進行的,許多孩子分成幾組,按照規則以小組為單位爭勝負。這時,同一小組的孩子需要齊心協力,共同合作才能取勝。如果孩子自以為是,不顧別人,其他孩子就不願意再與他一起玩,他就會感受到不合作的滋味,從而想方設法與其他人去合作。
方法建議八:教孩子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人與人之間,合作與競爭是並存的。許多父母總是教孩子與人競爭,希望自己的孩子超過他人。確實,競爭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能夠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激發孩子的上進心。
一項問卷調查顯示,家長最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最高興的是孩子在班級中學習成績名列前茅。這種片麵強調智力競爭,忽視合作精神培養的現象是很有害的。事實上,不管是競爭還是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會與人合作,對其將來非常不利。
美國一位經紀人、談判高手斯騰伯格認為,隻要你有合作的精神,對手往往可以成為朋友。他總結自己的經驗,認為化敵為朋的辦法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