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也可以培養興趣、開放胸襟。旅遊是一種開放性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

交際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動和熱情,一個沉默寡言、性格內向,不愛活動、自我封閉的人,怎麼會有很強的交際能力呢?在旅遊中,有的要買車票、住旅館、進飯店、購門票,假如家長有意識地要孩子去做這些事,那麼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了解新的交際內容,旅遊結束,見識廣了、談資多了,這又給以後的交際增加了話題。

方法建議五: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說話能力

有人說,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這話是很有道理的。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說不好,怎麼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長可時常出些模棱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辯辯;也可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麵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家長也可作必要的挑剔,幫助其認識。平時,要鼓勵孩子參加演講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

方法建議六:克服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在對待孩子的交際問題上,家長要努力克服這樣三種不正確的認識:

一是認為交際能力是天生的,無所謂培養不培養。其實,交際作為一種能力,是後天培養逐步形成的,培養的方法主要是實踐。

二是認為能說會道不算本事。與心靈手巧一樣,能說會道也是一種本事。有人對21世紀的人才定了這樣幾個標準:能言善辯;通文墨;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能即興抒發感情。這四個標準中竟有首尾兩個標準涉及到說,可見說在未來社會中的重要性。

三是認為交際要影響孩子的學習。失度的、與不良者交往確實會影響學習,但適度的、與誌同道合者、與優於自己的人交往,不但不會影響學習,反而有助於促進學習,有助於智力激活。交際是一種思想、觀點和感情的碰撞,在頻繁的碰撞中,雙方往往可以獲得啟示,獲取靈感,得以共同提高。

好習慣培養方法建議 ……

韋恩的魅力

韋恩是羅賓見到的最受歡迎的人士之一。一天晚上,羅賓參加一個小型社交活動,碰巧發現韋恩和一個漂亮女孩正坐在一個角落裏交談。出於好奇,羅賓遠遠地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那個年輕女士一直在說話,而韋恩隻是偶爾笑一笑,有時讚許地點點頭,有時發一聲感歎。幾小時後,他們起身,謝過主人後相伴離開。

第二天,羅賓見到韋恩時禁不住問道:“昨天晚上,我在斯旺森家裏看見你和一個迷人的女孩在一起,她好像和你談得很高興,很投入。你是用什麼魅力吸引了她?”

“很簡單,”韋恩說,“斯旺森太太把喬安小姐介紹給我,我對她說,你的皮膚曬得真漂亮,你去過哪裏?普羅旺斯還是夏威夷?”

“夏威夷,她說。夏威夷永遠都風景如畫,你能把一切都告訴我嗎?我說。當然,她回答。於是,我們就找了一個安靜的角落,接下來的兩個小時她一直在談夏威夷。”

“今天早晨喬安打電話給我,說她很喜歡和我在一起,她希望再見到我,因為我是最好的談伴。”

看出韋恩受歡迎的秘訣了嗎?韋恩和別人交往沒有什麼特別的法寶,隻是習慣讓別人談自己,而他就隻管密切關注著對方的講話——僅此而已。

學會諒解

一天,一個年輕的猶太媽媽帶著兒子去拜訪朋友。在公共汽車上,一位背著大包的青年擠進了車廂,媽媽被大包撞到了一邊。

兒子關切地問:“媽媽,你沒事吧?”同時,他惱怒地看了那位青年一眼,喊了一句:“太可恨了!”

年輕的媽媽看著兒子,說道:“可不能怎麼說,這位叔叔不是故意的。”這時,那位青年也連連向她道歉。兒子聽到這些,慚愧地低下了頭。

幾天以後,媽媽早早下了班,她騎著車子來到學校,準備接兒子回家,結果發現兒子的手破了皮,血一滴滴往下流。媽媽心疼極了,趕快找來一些紗布,將他的傷口包好。然後就去問老師是怎麼回事,老師也很納悶,因為她既沒有看到他來報告,也沒有聽到他哭過。

媽媽不解地問:“為什麼不告訴老師呢?”

他笑著說道:“媽媽,小朋友不是有意弄傷我的呀!為這事,他已經深感不安了,如果我再去告訴老師,他會更加自責的。”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他摸著兒子的頭說:好孩子,你已經學會了諒解別人。”

在美國,家長們認為讓孩子接觸錢、了解錢並學會如何合理使用錢,有利於從小培養孩子的經濟意識和理財能力,以適應未來經濟生活的需要,因此金錢教育就成了美國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給孩子們講授財務管理之道,是美國兒童少年教育的一個熱門話題。因此,他們堅持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美國人認為,理財教育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因為在現今競爭激烈的社會裏,如不能從小掌握理財之道及適當處理投資事務,便會逐漸被淘汰。

在市場經濟和商品社會中,一個人的理財能力直接關係到他一生的事業成功和家庭幸福。所以,美國家長十分重視從小就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在美國,財商知識教育被稱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人生幸福計劃”。

這一教育主要通過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途徑進行,要求達到這樣的目標:3歲能夠辨認硬幣和美元紙幣;4歲知道每枚硬幣是多少美分,認識到我們無法把商品買光,必須作出選擇;5歲時知道基本硬幣的等價物,知道錢是怎麼來的;7歲能夠數大量硬幣;8歲知道他們可以通過做額外工作賺錢,知道把錢存到儲蓄賬戶裏;9歲能製定簡單的一周開銷計劃,購物時知道比較價格;10歲時懂得每周節省一點錢,以備大筆開銷使用;11歲時知道從電視廣告中發現事實;12歲能夠製定並執行兩周開支計劃,懂得正確使用銀行業務中的術語。

美國人認為,理財教育對孩子有百利而無一害。 美國家長主要從以下幾方麵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1.教孩子認識各種貨幣的價值及其使用

家長從小就注意讓孩子識別各種貨幣,年齡小時,主要認識硬幣,然後再認識數額大的紙幣。

2.教孩子養成儲蓄觀念

美國家長,特別是華裔家長,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儲蓄觀念,例如,有的小孩喜歡吃冰淇淋,如果買一杯要花50美分的話,家長就告訴他:“你想吃可以,但是今天隻能給你25美分,等到明天再給你25美分時,你才能買來吃。”這就是孩子儲蓄觀念的萌發。又如,在一些節日或平時,家長或親戚朋友也會給小孩一些零花錢,或者讓孩子得到一些勞動報酬。家長則會幫孩子找到有利息的銀行開一個存款賬戶,並教他知道如何利滾利的。

3.教孩子合理使用自己的積蓄

家長除了供給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有些消費讓孩子用自己的積蓄去開支。例如,孩子想買網球拍、自行車等或去旅遊,指導他用全部或一部分儲蓄。這樣,孩子就體會到用自己的存款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的愉快和興奮,而且也培養孩子學會有計劃地管理金錢的能力。

4.在金錢的使用方麵,教孩子樂於分享,體驗捐獻和助人的喜悅

美國的慈善事業很發達,義工(相當於我國的青年誌願者)也很普遍。這些社會大環境都讓孩子從小就體驗到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幫助和分享。

5.學會精打細算,不亂花錢,不浪費錢財

盡管美國一般家庭都比較富有,但他們的生活比較簡樸,不論是在家裏吃飯,還是請客都比較簡單。一般情況下,家庭都要協助孩子擬定一個消費計劃並正確執行。例如,孩子一時要用錢而借了別人的錢時,家長一定會催促孩子及時給他人還錢,讓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6.教孩子學會通過正當手段去獲得一些收入

美國人常將自己不需要了的東西拿出來拍賣。小孩自己用不著的玩具等也可以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但幫家中做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並非都給錢,報酬是為了培養理財觀念。

7.用金錢作為獎賞來養成孩子的良好行為

例如,有個家長,她的兩個兒子總是相互指責批評,家長就決定給每個兒子20美元的硬幣,放入錢罐子裏。如果誰給對方批評指責,就在誰的錢罐子裏取出25美分。如果一個月後,誰罐子裏的錢還在,就歸誰所有。這使得兩個兒子之間的矛盾解決了,彼此變得友好親熱。這樣從一個角度告訴孩子,獎勵他人的良好行為也是一種理財方式,讓他人和自己分享。

8.注意用自己的理財觀念和消費行為來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