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曾說過,一個成功者,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是15%,而交際能力卻占85%。人際關係的和諧,交往本領的高強,是未來社會判斷成功者的重要標準。 善於與他人交往的孩子不僅能夠從容地與同齡人交往,而且能夠從容與成人交往。良好的人際交往是適應社會的表現。孩子是否善於同別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緣如何,對他以後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習慣。
在全球化成為21世紀重要特征的時代,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互相依存的程度越來越高,孩子必須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學習及工作。
據統計,一個科技人員在一個課題的研究中,用在查找和閱讀情報上的時間要占該課題總時間的50.9%,實驗後的研究時間占32.1%。在這83%的時間裏,他要不斷地同圖書館、資料室、實驗室、計算室以及各級管理部門打交道。如果沒有社交能力,他就很難得到其他人的了解和支持,他的科研工作也會困難重重。
美國加州大學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哈特教授在對一些孩子進行長達10年的追蹤調查中仔細觀察了這些孩子們是怎樣生活的:哪些孩子喜歡與人交往,哪些孩子喜歡獨處,並對這些孩子的學習進行了跟蹤調查。最後的研究結果表明,那些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智商較高,往往比較聰明活潑,而且上學以後學習成績一般都比較好。哈特教授通過分析認為,從小善於與人交往的孩子,不僅容易與人相處得融洽,而且可以從其他人那裏學到一些麵更廣闊的知識。
善於與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入學以後,不僅能夠從容地與同齡人交往,而且能夠從容與老師等成人交往。良好的人際交往是適應社會的表現。孩子是否善於同別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緣如何,對他以後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重視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習慣。
學生正處在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和事業的發展時期,與同齡夥伴交往並建立友誼是正常的心理需要。過於封閉自己、不愛與人交往、在同學中的人緣不好,都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使孩子無法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更有甚者,會讓孩子形成孤僻、抑鬱、偏執等心理障礙。
每個孩子總是希望能夠有幾個思想上、學習上或者生活中誌同道合的朋友,能夠經常從朋友那裏獲得鼓勵、信任和支持。在與周圍的人相處時,朋友的肯定態度總是多於否定的態度,孩子們就會感到與他人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情感,並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為他人謀利益。這是一種自我發展的需要。
齊克-羅賓教授在兒童的友誼》中把孩子們學會交友的過程分為4個互相重疊的階段:
⑴自我中心階段,3—7歲。這時的孩子經常把一起玩或僅僅離得比較近的孩子當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的最近的孩子。可以說,這時的孩子在交友上就是為了有用:對方有他喜歡的玩具,或者他不具備的特點等等。
⑵滿足需要階段,4—9歲。在這一階段孩子的交友過程更多地由利益決定。他們會把朋友作為一個人而不是根據其擁有的東西或住處遠近來衡量。由於朋友能滿足某些特定的需要,這時的孩子仍是處於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
⑶互惠階段,6一12歲。在這一階段孩子交友的特點是互惠和平等。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夠同時考慮雙方的觀點,非常關心平等的問題。因此,評判朋友時,就有了非常明顯的比較:誰為誰做了什麼。
⑷親密階段,9—12歲。孩子在這一階段能夠保持相當親密的朋友關係。他們對朋友的表麵行為不再注意,轉而關心其內在素質和幸福與否。在這一階段,朋友之間通過共享情感、分擔問題、解決矛盾,會形成深厚的感情紐帶。
齊克-羅賓教授的分析使我們看到,孩子並不是沒有自己交友的評判標準,而且這個評判標準是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
父母在對待孩子交友問題上首先應做的是尊重孩子,給予孩子一定的交友自主權。父母都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交朋友,但同樣也希望他們不要誤交朋友,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專家給您的建議是:“除非可能有危險,否則最好讓孩子自己去識別哪些是可以交的朋友,哪些是不可以交的朋友。”
在把交友的自主權給孩子的時候,不代表家長就可以完全放任。兩者完全不同。事實上,把家長的指導建議提供給孩子,並幫助孩子正常的交往同樣重要。在現實生活中,會有一些孩子不懂得如何交朋友,但隻要家長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支持,這種情況是可以改變的,做父母的雖然不能主宰孩子社交生活的方向,但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鼓勵和幫助他們結交朋友。
那麼,家長應如何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呢?
好習慣培養方法建議 ……
方法建議一: 創設環境,培養孩子的交往興趣
幼兒在平等和諧的交往氛圍中,他們最敢說話,愛說話。人們常說童言無忌,孩子的話是發自肺腑的,孩子的心是一顆最純真的心。那麼就讓孩子真誠而坦率地來交流,走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遊戲活動是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最好、最適當的途徑之一。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也隨著幼兒遊戲活動地豐富他們已往往不滿足於一個人玩,而是渴望著與同齡兒童的交往。年少時與小夥伴們相濡以沫、互相幫助,會換來日後與朋友們的齊心協力,同舟共濟。
在角色遊戲中,鼓勵能力強的孩子,讓性格開朗的孩子多與內向的孩子接觸,讓他們在交往中取長補短,互相影響。
方法建議二:提供機會,培養孩子交往的願望
家長應適當地帶孩子進入自己的社交圈。在外出做客時,要求孩子觀察成人間的交往;家中來客人,讓孩子參與接待,讓座、倒茶,談話……讓孩子在交往中學習交往,有利於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澀、恐懼心理。另外,還可以讓孩子做一些需要交往的事情,如:拿牛奶、取報紙、買小的日用品……增加孩子交往的機會。做父母的應盡可能創設條件讓孩子結識更多的朋友。除了允許、鼓勵孩子去鄰居家串門,與鄰家孩子共同玩耍,還可有意識地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請到家裏來。為孩子買來新圖書、新玩具或可口的食品,並讓孩子去邀請小夥伴來閱讀、玩耍、品嚐,使家庭擁有熱情友好的氛圍,成為小朋友們樂意來做客的場所。
在引導孩子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應鼓勵孩子與各類朋友交往,讓孩子在交往中麵對挫折和矛盾,學會解決矛盾,保護和控製自己,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矛盾和爭執是難免的,隻要沒有危險性,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幼兒在心理上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了解別人的心理和感受,不容易接納別人的意見,正是通過爭辯、說理、吵架,才能逐步了解別人的感受,從中學習忍讓、寬容、適應別人。孩子一般不會象顧人一樣,由於利益的衝突而記恨對方,他們衝突後可以馬上和好。因此應抓住孩子“吵架”這一實際,引導孩子與他人相處,學會既不霸道、任性,又不處處退讓、委屈求全。誘導孩子冷靜對待,找出解決的辦法,並鼓勵他們去嚐試,逐步使孩子能自己解決同伴間的矛盾衝突,更好地與人交往。
方法建議三: 啟發引導,讓孩子掌握交往的技術
孩子應當學會交往的技能,如:分享、輪流、協商、合作等等。分享對於獨生子女來說尤為重要,因為獨生子女家庭中好吃的、好玩的往往是讓孩子獨占的。家長特別重視培養孩子分享的情感和行為,如:吃東西時,家中有老人的,應教育孩子先讓給老人;沒有老人的小家庭,應讓孩子和父母共同分享,哪怕著東西很貴、很少。如果父母打算悄悄地省下來留給孩子,也應先拿自己的一份。這樣做可以打消他獨占的念頭,使他克服自私的心理。
合作,往往以分享、輪流和協商為基礎。孩子到了五、六歲以後,合作的意向和願望才十分明顯地表現出來。在幼兒時期,可以讓孩子通過集體組合畫,來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在各種科學小實驗中,也需要孩子共同努力才能得以最後的成功。家長應適宜地引導,從而學會為同一個目標而合作。和幼兒共同製作小玩具、小製作,讓孩子做小助手,做一些簡單的工作,經常讓孩子參與,與大人一起合作完成某一件事,可以讓孩子從中懂得齊心協力力量大的道理。
方法建議四: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活動
體育是一種直接與人正麵接觸和競爭的群體活動。不論是棋類還是球類,不論是田賽還是徑賽,它總是要有兩個以上的人參與才有意義。更重要的是,體育活動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膽量。這膽量,正是人際交往所必需的一種要素。鼓勵孩子經常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身體素質,有利於培養興趣,也有利於提高交際能力。孩子一旦愛上體育,就會主動尋找對手,這種尋找,就是交際;合適的對手,往往就是友誼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