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建議五:讓孩子玩出興趣
家長應該注意從遊戲中開發孩子的興趣,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遊戲和玩耍的過程中,孩子常能獲得意外的收獲,培養出某一方麵的濃厚興趣,尤其對智力開發,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家長在生活中要大膽地鼓勵孩子盡情地玩耍,培養孩子的求知興趣。同時,因為孩子的年齡小,他們對有興趣的事情,一開始往往隻是憑借好奇和熱情,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從興趣中學會探索和思考,獲得科學知識,保持孩子興趣的長久性。
好習慣培養故事鏈接 ……
費曼的故事
理查德-費曼在世界理論物理界享有崇高威望,他曾參與著名的曼哈頓計劃,並以量子電動力學上的開拓性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然而,最令這位科學家得意的並不是這些,而是他一生中那些總是充滿孩子氣的智慧遊戲。
費曼11歲時,就在自己家地下室的角落裏建立了“實驗室”。他用舊電池和小燈泡學會了電路的串聯和並聯。他還運用化學原理為小夥伴們表演各種有趣和“危險”的魔術。費曼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心,其出發點常常沒有明確目的,隻是考慮是否有趣,好不好玩。
有一次,費曼在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警犬靈敏嗅覺的文章,他也趴在地上用鼻子嗅來嗅去。最後他發現,獵犬的嗅覺固然強於人類,但人類也不像他們自認的那樣無能,隻是人們的鼻子離地麵太高而已。為此他常讓人背著自己從書架上各抽出一本書,然後他用鼻子準確地辨認出每一本書分別是誰碰過的,居然屢試不爽。
費曼成為科學家後,有一天在研究院的餐廳裏,看到有人把一個碟子扔到空中,碟子邊飛邊擺,碟子邊緣上的紅色標記也隨之轉來轉去。費曼饒有興趣地計算著盤子轉動的方程式,並進一步思索電子軌道在相對論狀態下如何運動……一切似乎都毫無意義,可費曼後來是這樣總結他的工作的: “結果卻恰恰相反,我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費曼圖以及其他研究成果——全都來自於那天我把時光浪費在一個轉動的餐碟上!”
比埃羅對達-芬奇藝術感的培養
達-芬奇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畫蛋的故事在世界各地廣泛流傳,而他創作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和壁畫最後的晚餐》更是人們熟知的名畫。
達-芬奇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名畫家,很大的原因在於他的父親及時發現了他的愛好,並為他發展繪畫藝術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1452年,達-芬奇出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芬奇鎮。他的父親比埃羅是一名律師,母親特麗娜是一位普通的農婦。
達-芬奇出生後不久,父母離婚,母親離開了他和父親,他是在父親的撫育下成長起來的。童年時代的達-芬奇對色彩很敏感,同時對畫畫也很有興趣。有時候,他一個人蹲在草叢中,用心地觀察著各種花草樹木,饒有興趣地描繪著那些花瓣和樹葉的形狀。
為了探索動物的秘密,達-芬奇還經常鑽山洞。每次從山洞走出來時,身上總是弄得很髒,並總要捉幾隻小動物帶回家裏,以便按照小動物的樣子進行描繪。開始時,他畫的並不像,但是時間久了,他就畫什麼像什麼了,鎮上的人們都稱他為小畫家。
一天,鄰村一位農民拿著一塊大木板來到鎮上,交給了達-芬奇的父親,並說:“請你家的小畫家在上麵畫點東西。”達-芬奇的父親當即答應了,但不知是什麼原因卻忘記告訴兒子了。
過了幾天,達-芬奇偶然發現家裏有一塊白白的木板,就把它製作一番後弄成了一個盾牌。盾牌做成之後,他看上麵什麼也沒有,不怎麼好看,便想畫點畫作點綴。畫什麼呢?他琢磨來琢磨去,就將自己最喜歡的小動物畫了上去。畫好後,他拿去給父親看。
比埃羅看到上麵畫有蛇、蝙蝠、蝴蝶、蜻蜓、蚱蜢,還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小動物,數量均勻,而且結構合理,栩栩如生。
比埃羅高興極了,心想孩子真的能畫出點東西來。他決心支持孩子去學習畫畫,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名畫家。
1466年的一天,比埃羅同兒子去了佛羅倫薩。他們遍訪名師,終於找到了當地一位頗有名氣的畫家和雕刻家羅基奧,向他說明了來意,並將達-芬奇的情況大致介紹了一番。
羅基奧看達-芬奇既有畫畫的天賦又有畫畫的毅力,就答應收下這個小徒弟。達-芬奇實在太高興了。
從此,他就在畫家羅基奧的細心指導下專心致誌地學習畫畫。後來,達-芬奇終於成為著名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