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堯擔任首領期間,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滔滔洪水所淹沒,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為了治理水患,堯派居住在崇地的一個名叫鯀的部落首領領導治水。

鯀帶領人們用石塊和泥土築成堤壩,想要阻擋洪水。堤壩越築越高,可洪水也越漲越高,最後堤壩被洪水衝塌了,水患反而更厲害了。舜接替堯擔任部落聯盟首領後,發現鯀治水九年,一事無成,於是就革除了鯀的職務,把他流放到羽山,將治水的重任交給了鯀的兒子禹。

禹是一個十分賢良的人,他沒有因舜懲罰了他的父親而心生嫉恨,欣然擔起了重任。他暗暗告誡自己:“我一定要加倍努力,使鄉親們脫離洪水帶來的苦難。”

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認為治水前首先要對地勢有所了解。於是,他帶領一批助手沿著黃河做實地考察,察看山川水勢。他們踏遍了九州大地,終於查清了地勢。探明了河道。禹於是決定采取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把洪水引到大海裏去。

治水工程開工後,禹和眾人一起勞動,他戴著箬帽,拿起鍬,帶頭挖泥挑土,不顧風吹雨打,不怕艱險勞累。他一年四季吃住在工地上,身上沾滿了泥水,看起來像隻熊,於是有了“禹化為熊”的傳說。

禹在工地上千了13年,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第一次,他帶人修渠路過自家門口,聽到屋內剛出生的兒子正哇哇啼哭,他是多麼想親一親自己的骨肉啊,可想到治水任務艱巨,還是噙著淚水離開了。第二次經過自己的家時,兒子已會叫爸爸了,妻子在門口見到他疲倦的神情,心疼地勸他回家歇幾天。禹搖搖頭說:“不行啊,水沒有治好,我不能回家。”禹第三次經過家門口時,兒子已會走路了,跑來拉著爸爸的手讓他回家。禹是多麼想跟著兒子回家,可最終還是放棄了。他親了親兒子,轉身大步流星地奔向了工地。

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鼓舞了人們,經過13年的努力,禹終於帶領大家疏通了河道。禹改用“疏”的辦法,把洪水引入水道,給洪水一個“家”。於是,咆哮的河水被馴服了,昔日被淹的土地變成了糧倉,人民築室而居,又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因禹治水有功,舜就把部落聯盟首領的職位傳給了他。後人感念這位治水英雄的功績,為他修廟,尊他為“禹神”。中華大地也被稱為“禹域”,意思是說,這裏是大禹治理過的地方。

時空隧道

(1)你覺得大禹治水的方法好嗎?說說你的理由。

(2)從大禹治水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麼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