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極為輕微的意思。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京劇《李陵碑》中的李陵是西漢時名將李廣的兒子,他精通兵法,英勇過人。和他父親一樣是位不可多得的良將。
漢武帝時,匈奴時常侵犯漢朝的邊疆,為了打擊匈奴的氣焰,漢武帝特派大將衛青征討匈奴,任李陵為騎都尉,率五千軍馬為側翼,對匈奴進行包抄。
在主力部隊尚未到達的情況下,李陵的部隊首先與匈奴的十萬步軍相遇。李陵率先衝入敵陣,英勇殺敵。遠者箭射,近者槍挑,殺敵數百人,匈奴兵稍稍後退。但很快又集結起來,向漢軍反撲。
戰鬥異常殘酷,漢軍的弓拉斷了,箭射光了,刀劍變形,鋒刃倒卷。他們除少數被俘外,全部戰死。最後,匈奴死亡三萬餘人,李陵則力盡被擒。
匈奴首領左賢王,非常欣賞李陵的武力和謀略,勸他歸順匈奴,李陵堅決地拒絕了。於是左賢王又用高官厚祿、美女佳肴進行誘惑,李陵仍毫不動心。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京城長安,有人竟向漢武帝謊報軍情,說李陵已歸降匈奴。漢武帝聞訊勃然大怒,竟下令將李陵全家滿門抄斬。
司馬遷聽說漢武帝如此處置,覺得既不公平,又不穩妥,他不顧個人安危立即麵見漢武帝為李陵辯解,司馬遷說:
“李陵將軍此次出兵,屢戰屢勝,最後失利被擒,但殺敵三萬,戰功可謂赫赫。況且,漢軍與匈奴眾寡懸殊,漢軍主力又未能及時到達,所以責任不能全推在李陵的身上。臣料想李陵必不肯降,如果陛下誅殺其家屬,那麼就等於逼迫他投降匈奴,請陛下三思。”
漢武帝聽不進司馬遷的忠言,並怪罪他為叛將表功,一怒之下,將司馬遷投入大牢,判為宮刑。這種慘無人道、侮辱人格的酷刑,在漢代僅次於斬首。
司馬遷的身心受到了極大的摧殘,痛苦萬分。他幾次想到自殺,認為受到這種刑罰活在世上,真不如死去好。但他又考慮到自己沒有完成的事業,隻好忍辱偷生。
自己的不幸如何才能宣泄,他在《報任少卿書》中敘述得是那樣慘痛感人。他在信中說:
“我含冤受害,即使自殺也不能滌盡這樣奇恥大辱,假如現在死去,隻不過像九頭牛身上失去一根毫毛而已,那將同螻蛄、螞蟻一樣,毫無區別。今日之所以忍辱偷生,被關在汙濁的牢房裏沒有自殺的原因,就是因為想到事業未遂,一旦死去,文章不能流傳……”
到了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六月,漢武帝大赦天下,司馬遷才走出監牢。出獄之後,他被任命為中書令,專門負責將皇帝的命令下到尚書,把尚書口奏事宜呈給皇帝。
司馬遷一刻也沒有停止《史記》的寫作,最後,他終於完成了曆史巨著《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