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雖曆經滄桑,仍薪火不息,綿延不絕,創造了輝煌的人類文明。這些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的儒用道體。而在儒家文化中,“五常(仁、義、禮、智、信)”占有特殊的地位。這“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係中的最核心因素。
“五常”中的儒家道義是中華聖人中“一以貫之”的永恒的普世公則,它完整地反映在儒家經典的記述之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核心價值觀。儒家道義長存,才使得曆經滄海桑田的中華民族能延續至今。因此,本書將重點講述“仁、義、禮、智、信”中的“義”,用六個板塊將其內涵一一剝離。首先用古文引出每一個有關“義”的主題,然後逐層深入地進行解析——譯文、國學鏈接、諸子之言、延伸思辨、精彩典故和當代鏡鑒,其間包容著強大的信息,古代知識和現代啟示相輔相成,將儒家的修身、出世入世之道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本書共有六章,從不同方麵對“義”進行了深刻全麵的闡述:
1.“義”之真諦及基礎。“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第一章所闡述的善良、寬容是人的本性,因此,人應該注重修身之道,它是施行道義的基礎。
2.秩序,規則。“義,人之正路也。”第二章闡述的是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要用心中的標尺規範自己,使自己能在中正的道路上行走。
3.情意,義氣。“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第三章闡述的與人交往要重情重義,從而贏得良好的人際關係,不過人際交往是一門精深的技能,因此,還要懂得“權宜變化”,這也是儒家道義的生命活力之所在:順應時事而變化,識察時機而行動,依據情況而權宜。
4.合乎正義或公益。“見利思義,義然後取。”第四章就從這個方麵著手,擺明了道義觀念在現代經商中的重要意義,告誡現代的商人要以“重義輕利”思想和其他諸子之說調節、指導和規範自身,使自己依靠德商致富。
5.公平、中正。“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則公正而無偏私之害,對普世大眾提出了適中合宜的要求。第五章將這種公正合宜放到現代管理中闡釋,管理者要想做好工作,就要奉公守法,修養德行,因為這是治人的基本要求。
6.天人合一。本書的末章回歸到人在修身養性方麵的修煉,從大處落筆,講到了君子施行大道義應該具備的價值觀和傳統美德,與第一章相互呼應,渾然一體。
《中華聖賢書·義》不是文化快餐式的時髦之作,在浮華喧鬧的今天還需要我們慢慢品味,使自己在諸子的智慧中陶冶身心,成就事業。
2005年9月28日,全國首次舉行聯合祭孔,參加祭奠的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教授安黛麗·霍爾說:“儒家思想的精要之語對世人可起到警醒的作用,儒家的一些價值觀念正在融入世界文化的主流。”
正是基於這種考慮,我們將眾多諸子之言集結成集,以不拘於傳統的導讀方式,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將諸子的思想精髓及其對現實生活的指導意義闡述出來。此外,本書還配以古代書畫,使我們於美的享受中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感受經典的魅力,並從中找到我們民族發展輝煌的文化基因,做一個聰慧、理性的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