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以友輔仁:社會交際中達仁之道(3)(2 / 3)

5.至察無友,對人不能求全責備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漢書·東方朔》

譯文:

水太清,魚就存不住身,為人過於精明苛察,就會沒有朋友。

國學鏈接:東方朔其人

東方朔(前161年或162年—前93年),字曼倩,西漢辭賦家。漢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其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然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視其為俳優,未曾重用,不得誌的東方朔於是便寫下了《答客難》、《非有先生論》等篇,以陳誌向和抒發自己的不滿。

諸子之言:

在孔子提出的有關交友的核心思想中,“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論語·顏淵》中有雲:“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樊遲曾向孔子求教何為“仁”,孔子隻回答了兩個字“愛人”,引申到交友的範疇來,意思就是,對別人要有仁愛之心,這樣才能交到朋友。

在孔子“仁愛”理論的基礎上,孟子又提出了“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思想。“仁者愛人”一句被視為對孔子“仁愛”思想的繼承和發揚。

那麼怎樣做才能算是對別人有“仁愛”之心呢?東方朔“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一句可謂是對孔子“愛人”思想所做的最好解釋。

“察”,即精明苛察,人如果過於精明就會沒有朋友,因為精明的人往往容不得別人小小的過錯或是與自己性格上的小小差異,要求所有人一舉一動都要符合或滿足自己的標準。說直白一點,就是毫無容人之量。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所以,如果在與人交往時堅持“至察”,終將成為“孤家寡人”。

延伸思辨:苛求是煩惱的根源

佛家認為,人之所以有煩惱,就是因為過於苛求,尤其是苛求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其實很多事情,太苛求又能怎樣,論理論不出兩重天,說真說不出二番理。

佛家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兩個僧人吵了起來。原因是,其中一個說旗子在動,另一個則說是風在動。爭來吵去,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時,禪師走過來說你們都錯了,既不是旗在動,也不是風在動,而是你們的心在動。禪師的話是在用唯心義解釋物理現象,即旗動、風動都是對的,但為此而爭吵卻是不對的。作為僧人,理應潛心修禪,追求解脫,而不應該苛求風吹旗動這般閑事。

其實,清風明月是大自然賜給所有人的禮物,不用花費一分錢,人人都可以欣賞,可以享受;如果我們孰視無睹,已經是莫大的浪費,若再為此而爭吵,就更是自尋煩惱了。

佛理博大精深,給我們的人生啟示也是深刻的。能包容者,能忍耐者,自然不會把凡塵中瑣碎的小事放於心上,能不苛責的地方,裝裝糊塗也就過去了。對待朋友時,更要把這種境界發揮到極致。朋友是誰?朋友是我們人生路上最好、最忠實的夥伴,有時候,即使是父母妻兒也可能無法陪伴我們一生,但朋友絕對可以。所以,對於朋友,我們又怎能過於苛求,過於責備呢?如果你無法悟得其中的道理,也就無法做到寬以待人,那麼,你將要麵臨的就不僅僅是無端生出的許多煩惱,還將會是朋友的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