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單單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政治權威的體現。在國際場合是否使用某種語言是有關國家是否有發言權的標誌。在國聯時期,漢語不被西方列強所接受,中國代表隻能使用他國語言進行交流,這也正體現了當時中國貧弱的特點。到了二次大戰結束,聯合國在中國政府的參與下得以建立,中國不但在安全理事會擁有常任理事席位,擁有否決權,同時在聯合國的官方語言中,漢語是允許使用的語言之一,其他的是英語、法語、西班牙語和俄語。中國代表可以堂堂正正地在聯合國使用自己的語言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是多麼榮耀的事情,這是飽受西方列強侵略和欺壓的國人難以想象的。
新中國的建立以來,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一天一天地提高,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中國成了世界矚目的焦點。漢語熱也在世界範圍內興起,說中國話,到中國來成了一些國家人們追求的目標。漢語的地位隨著中國國家地位的提高而提高。與此同時中國學外語的熱情也在提高,這主要是從國際交流的角度考慮,也是許多中國人希望擴展視野的一種選擇。但是,這種熱情被引入了歧途。英語慢慢地爬上了語言至尊的地位,不但沒有促進交流,反而成了與國際交流的毒瘤。我們知道,在世界範圍內,除英語外,還有法語、日語、西班牙語、德語、俄語、阿拉伯語等幾十種語言,讓更多的人掌握更多的語言對促進中國與這些國家德交流是有好處的,但是由於現在英語獨霸的地位,使英語zhan有十分有利的地位,在與外界的交流中,我們過多地看到與美國有關的信息,而世界其他國家的信息則被忽視。對中國來講這樣的局麵顯然是不利的。
英語在中國教育和學術界的稱霸更是隱含弊病的,首先傳統文化的被滲透。許多中國優秀的古代學術著作不被重視,因為研究者不掌握中國古文,無法解讀古代賢人的微言大義。反觀許多外國人則深諳中國古代先賢的意旨,並予以發揚光大。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用畢生精力完成了《中國古代科技史》恐怕是中國學者永遠汗顏的結果。
正由於語言地位的下降,中國學術水平的評判標準也就無所依靠了,隻有以歐美的標準為標準。人們似乎以下子就忘記了讓電腦顯示漢字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在電腦應用初期,由於電腦無法顯示漢字,就曾有人提出改良漢字,提議使用漢語拚音。當漢語的顯示在技術上被解決之後,這種議論瞬間消失。這就印證了這樣一個道理,中國學術不說漢語不利於中國學術水平的提高,也不利用中國學術研究的深入。
英語的獨尊地位還會危害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如果憑空這樣說,一定有人會笑的,以為這是危言聳聽。其實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由於使用英語的多數都是社會的精英,他們在接受信息和傳播媒介時多選擇歐美,在思想和觀念上開始轉向,他們懷疑中文信息和媒體,那麼在價值觀和行為規範上就向歐美靠攏,自覺不自覺地倒向他們。這是一種潛意識行為,雖然這些人嘴裏大講愛國,可他們在行動上卻做著危害國家利益的事情,最可怕的是,他們這樣做了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這樣做。
世界各國都在極力保護自己國家的語言,法國在這方麵做的都到了瘋狂的地步,政府這樣做,百姓們也支持,這也保證了這種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有一個良好的生存的空間。我們中國人使用的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讓漢語得到發展,讓漢語更好地服務於大眾,是中國教育界和學術界必須做的事情。
說的直接一點,有時英語在某些人手中就是一種遊戲,一種魔術手法,是在通過英語掩飾學術上的欠缺,也許是個空洞的理論,也許是個虛假的求證,隻要用英語一表達,你就很難識破。畢竟多數中國人的母語不是英語,即使能聽懂一點英語也很難用英語進行思維和研究。這就讓許多人能夠鑽空子。而外國人即使有異議,但由於許多外文學術文章我們很難接觸到,就保證這些人的做假行為可以安全無憂了。
我們通過媒體經常看到中國歧視中國人的現象,以為是個別人的自主行為,其實那是一種意識的表現,而這種意識是通過語言來傳播的。當自己的母語被淪為從屬地位的時候,個人的尊嚴、民族的尊嚴、國家的尊嚴又從何談起呢
原來隻有中國是需要在大學裏必須完成四級考試才予以畢業的,聽起來甚是荒唐。不過英語真的對中國人很重要,這一點隻要看看我們周圍生活的各個側麵就可以清楚的了解,但我實在是不理解為什麼英語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而對於我們的母語——中文卻很少有人問津。
現如今的教育製度對於英語的獻媚姿態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從小學一年級甚至於幼兒園的時候就大力的提倡英語教育,可憐的孩子連漢字都不認得幾個的就全身心的投入到英語的學習中。不能否認英語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我們也隻能低頭承認他的重要性。可是就因為這樣我們就必須接受他對於我們的民族文化對於我們的曆史文化的侵蝕和扼殺嗎?當今的教育製度在絕對的程度上認可了這點!!現在還有多少的大學生能在完成一篇並不很長的論文中沒有10個以下的錯別字?很抱歉將錯誤率定義在了10個字!可以說正是我們國家的教育製度對於中文漢語的重視程度和各種所謂的文件規定導致漢語的地位至少在自己國人的思想觀念中已經淪落到了最地層。不敢想象在將來的幾十年,漢語的地位還會淪落到怎樣的地步?
---作者不明
“偉大的、風靡中國、無所不能、英明神武的英語先生:
我懷著崇敬萬分、萬分崇敬的心情遞交這份投降書。為什麼呢?不要問為什麼,我在你麵前是一個手下敗將。我應該對你產生這樣的景仰,我五千年來一直以我為驕傲、一直寵我的中華民族子民們徹底先例拜倒在你像豆芽一樣的形體之下,我感到了你的強大、你的偉岸。我決定臣服於你,做一個二等語言,並時刻準備著退出世界語言的行列。
英語先生,英語主人,我決定投降了。因為在我們的較量中我已經沒有資本了。曾幾何時,中華民族(注意:不是大漢民族)以其豐厚的智慧創造了我――漢語。我有優美的體形,因此有眾多的書法家;我有深刻的寓意,因此有眾多的詩人、文豪;我有豐厚的曆史,因此記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所有的這些,都是我為之自豪太久的資本。但是我沒有想到在彈指間,我就被你徹底擊垮了。我在一敗塗地的情況下向你稱臣投降,從此願意做一個二等語言。如果需要的話,我做好做奴隸語言甚至是退出語言行列的準備,真的,我已經準備好了。
我很失敗,英語先生(雖然你形成的時間較晚,還是稱你先生),請允許我總結一下我的失敗。沒有別的意思,我就是想說說自己是怎麼淪落的。
我們廣泛交流開始於清朝,中國逐漸淪亡的時代。但是很長時間之內你並沒有取代我的地位,更沒有得到中國人的認同。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我們的地位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你開始在各種各樣的“政策”引導下一次又一次地打擊了我的軟肋。我傷痕累累!
現在已經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中國的任何一種晉級考試(考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領導升遷、晉職、評職稱、進大城市找工作……)都需要深刻地體會你的偉大的魅力。也就是說,隻要是通過教育得到更好生存地位的中國人,都必須臣服於你,否則就沒有機會。
英語先生,你知道我有多心疼嗎?前些日子我知道了,中國當前就是這麼喜歡你。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有專業非常優秀的學生因為英語沒有達到偉大的英語分數線而被拒絕了其一生的追求。這就是你的魅力所在,一個國家的教育政策就給了你這麼大的魅力。我真的不知道,中國古代文學的研究需要你做什麼貢獻!
中國教育界的爺爺、奶奶們用很時髦的話如“加強文化交流”、“與世界接軌”等把我徹底埋葬在你的威風裏。中國的大學生需要在大學裏演習2――4年的英語,並且要通過大學外語四級考試才能安全畢業,可是《大學語文》隻需要進行象征性的學習就可以了。於是一直以我為驕傲的民族徹底在高等教育領域裏將我遠遠拋棄,我就這麼被冷落著。
英語先生,你知道你多偉大嗎?因為這個國家教育界的爺爺、奶奶們對你的熱愛,一個大學生的四年將近有三分之一(文科的學生尤其如此)時間被用來光榮地學習你,而專業課和漢語卻可以如此如此、一般一般。同樣在一個開放的時代,我知道德國、法國等一些國家都禁止有外國語文對自己的學生進行教學,在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不少移民正在爭奪自己母語的教育權。而在中國,我作為最本土的語言,在自己的國家被你侮辱了,逐漸降低為二類語言。
記得俄羅斯在沙皇時期曾經有上流社會的人視學習法語為一種高貴的行為,可是當拿破侖的士兵即將攻入莫斯科時,拿破侖發現了一個事實,俄羅斯的人民還有自己永不屈服的語言。可是現在的中國已經沒有這樣的形勢了,中國已經不是上流社會的人以學習英語為高貴,而是有太多的人強奸了人民的意願,把你強加到整個國民的身上,由此,我隻能作為一種二等語言存在於我的祖國。
一切曆史都是真實的,這樣的故事還在中國繼續。我沒有能力阻止,因為我沒有能力阻止人們通過你實現更高生活的yu望。請笑納我的投降書。”
這是曾經在網上非常盛行的一個帖子,一封漢語向英語的投降書,在其中,漢語曆述了自己地位喪失的過程:為了得到更好生存地位,中國人將英語奉為至尊而將漢語棄如敝履
曾經在一個主題為“全球化與中華文化”論壇中,王蒙做了主題為《為了漢字文化的偉大複興》的發言。他就指出:中國的漢字無論從結構還是含意都非常豐富和複雜,但是隨著國家的對外開放與交流,英語在中國的普及範圍越來越大,使用的人越來越多。
“英語是工具,多掌握一門是好事,但一味提倡說英語而淡化漢語就有失偏頗了。我經常看到一些演講者在公眾場合說話時常在漢語中夾雜英語單詞,唐突而別扭;我還聽說部分小學提倡學習英語而忽略漢語,而北大去年的教學改革方案中,竟要求老師用外語授課,使得有些學生說話、寫作常出現歐化句式,漢語水平遠不及英語。中國漢語的優良傳統與語言優勢消失殆盡。”
除了英語在國內大行其道外,漢字拉丁化的傾向也尤為嚴重。特別是當前的一些商品名字與商品標識中都有使用拉丁字母的現象,“如果摒棄漢字原本的規律而不顧,一味追求拉丁字的拚音,則從根本上違背了漢字的本意。”遺失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精髓與漢字原形,我們成了數典忘祖的新文盲。”
其實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大抵是部分人或在炫技或媚外仰或失去了民族自信心。他這麼說並不是反對中國人學習外語,而是應該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就如同一些文化舶來品,到中國也應該更中國化。
在很早的時候漢語就已經出現了危機,隻是那個時候我們並沒有很好的重視,並且被一些表麵化的事物所遮蔽了。
在一本朱競主編的《漢語危機》中明確闡述了這些觀點,麵對現如今社會上學習英語熱而漢語無人問津的現象,朱競感觸最深的是:漢語危機本質上是文化的危機、思想的危機,漢語言是漢文化的集中體現,漢文化的核心是漢語思想──母語思想。而在近百年的中國曆史中,漢語與傳統文化的關係發生了三次斷裂。
一、五四運動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以西方文化作為價值取向,人們的思維以及表達方式受到西方話語的影響,對傳統文化作了片麵極端的理解,文言文逐漸被白話文取代,造成了漢語與傳統文化的第一次斷裂。
二、漢語與傳統文化的第二次斷裂發生在*,政治化語模式成為中國人最基本的表達方式,從公共話語到知識分子的語言都被單一的政治話語所替代,進一步造成了漢語和傳統文化的又一次斷裂。
三、在我們現代化建設、全球化的進程中,漢語的地位越來越受到西方文化和網絡文化的衝擊,今天我們現代漢語的表達方式、價值內涵與傳統文化的血緣關係越來越稀薄,也使漢語與傳統文化的血肉之親越走越遠。
80年代以後,中國當代的作家開始向西方文學靠攏,這些作家幾乎都走在這樣一個介乎被“歐化“的帶翻譯腔的“西文”之間的“中間道路”上。不僅創作界如此,批評界和理論界也是同樣。一百多年來,我們學術話語“西化”色彩濃重,從概念、範疇到理論命題,都很少使用傳統古典文論的東西,出現了“失語”的症狀。出現了“失語”,還有一個原因,我們不能回避,那就是受“大批判語言”、“樣板語言”的影響,長時間的“批判”、“鬥爭”也造成了語言的汙染。思想的禁錮首先是語言的禁錮。對人格的梅辱,對人性的詆毀,對真理的蔑視,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粗暴、汙穢,千篇一律的“排比”,聲嘶力竭的叫喊,是那個時期、那個時代一致的無一例外的語言“風格”。它同樣造就了一代人,他們語言貧乏,詞彙單調,文風呆板,甚至以滿嘴穢語為榮。我們好不容易趕走了老八股,如今卻層出不窮地產生“新八股”,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套話,新時期以來,許多作家為抵抗這種模式化語言的束縛,主動選擇了“西化”的表達方式,從而加速了漢語傳統斷裂的現象出現。
對於造成現在社會漢語危機的現象其實還有很多,剛剛隻是從曆史的角度闡述了漢語危機產生的時代背景,其實當時如果我們亡羊補牢的話,還不會造成現在的這種局麵,又是因為什麼原因使得漢語危機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
其實答案顯而易見,隨著社會的開放和技術的發展,使得漢語的封閉狀態被打破,漢語和別的語言雜交現象也變得越來越嚴重,並且導致了非精英化趨勢。以前語言的使用掌握在知識分子手裏,特別是書麵語言。之後,網絡的出現給大眾製造詞彙提供了機會,因此引起了代際之間語言的爭奪。隨之產生的結果是語言的部落化,使同樣是使用漢語的群體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
而從現代漢語的角度來說,很大程度上是功利性教育造成的。另一方麵也反映了現代人對語文學科重視不夠,就好像現在的大學生會把2/3的時間都花在英語學習上,但最後令人尷尬的結局有可能是:英語沒學好,中文也沒學好。
功利性其實是一種短視教育,人們更多地將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實用和回報上。如同高考,語數外同樣都是150分,但大多數人普遍認為數學和外語的分數比較容易提高,在高考中容易考高分,語文處在了一個少人問津的尷尬地位上。很多學生都認為語文學不學一個樣,花很多時間在分數上沒什麼變化;很多家長也認為孩子生活在漢語的環境中,語文不用努力學也能學好;即使有很多家長為孩子的語文成績差擔心,往往也是從偏科的危害這個角度考慮的。
語文既是工具學科,又是人文學科,很多學生隻是知道一個粗淺的說法,卻沒有明白這種說法裏麵的真正含義。簡單來說,語文做為是思維和交際的工具,這個意義放在我們今天這個信息時代也尤為重要。我們平時學習、生活、工作,與他人的溝通交流等等…….任何時刻都離不開母語。很難想象連母語都學不好的人,英語水平能高到什麼程度。另外,語言不單單是種工具,還是文化的載體,母語教育對培養一個人的民族情操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