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中華陵—祭拜真實的曆史(1 / 3)

中國在圓明園舊址上,耗資數百億修建的“中華陵”裏麵擺放盤古以後,曆代民族英雄的牌位供後人憑吊,為了修中華陵拆了周圍不知多少建築,但是業主們沒有一句怨言,全國更是踴躍捐款,總數超過800億,太龍係就捐了500億、皓天個人捐獻200億,修建陵園耗資五百億,剩下成立了“國魂基金”!

中華陵的大門前用納米增韌陶瓷把曆朝曆代的漢奸,例如秦檜、汪精衛、**、**、**之流的民族罪人鑄成跪著的雕塑,又把日本的封臣秀吉(倭寇時期)、山本五十六、東條英機、八國聯軍侵華時指揮官;這些外敵的跪像放在了民族罪人的右側,每一個雕像背上都背負著他們的罪行書!每一個雕像邊上都有一根藤條,一塊錢抽一次,不準吐口水,不準扔雞蛋番茄!

但是這條規定每天都要被違反無數次,後來這條規定也取消了,這邊上臭雞蛋的價格是新鮮雞蛋的一倍以上!

中華陵建成之日中央領導各界代表、包括海外華人,從雄偉非常的大門開始以三步一拜、九步一扣的大禮參拜中華英魂殿!

但是中華陵門前的跪像極大的刺激了日本以及其他侵略過中國的國家!除了抗議反對,口誅筆伐之外有幾個不知死活的小日本竟然要衝擊中華陵,當場就被亂槍打成肉泥,幾個觀望的日本人剛要逃跑就被憤怒的群眾踩成一堆不知什麼東西!

日本抗議,但是中國聲稱他們的行為極大的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同時觸犯了“中華陵守護法”,根據該法規定,守備部隊可以直接擊斃以任何形式攻擊,毀壞中華陵的人!

守備部隊基本上都是我軍初中級軍官,後來中國軍隊的軍官獲得提升之前都要到中華陵守備部隊守墓一段時間,這成了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到中華陵守墓成為無上的榮譽,隻有那些為國家作出過重大貢獻的人,才能有這樣的資格,守墓期間雖然很苦,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特製的白麻孝衣,睡的是用木棍拚成的簡易床,上麵隻能鋪一層薄薄的墊單,但是沒有一人有半點怨言,臥薪嚐膽、居安思危、緬懷先烈、強我中華、有誰會有怨言?守國墓的人把孝衣等物品帶回家後竟然也視若珍寶!

中華陵宏大磅礴的氣勢,把日本的那個什麼神社比對的像茅廁一樣簡陋,至此中國人有了自己供奉先烈的聖地。

中華陵按照太極八卦布局,那些卦的位置就是一排排碑林,上麵鐫刻著中國曆史上眾多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事跡,圖文並茂。在每一塊碑的邊上都有一台全息激光投影係統,可以通過全息激光投影技術把這些圖文記載的東西變成三維動畫演示。

這些碑足有數萬,還有更多的空白碑,那裏將留給以後的歲月,中華民族從來是英雄輩出的民族,不管在任何時候。

太極圈內則是無以計數的靈牌,以及存放這些靈牌的靈骨塔,太極的陰陽眼則是分別是文成殿,建築以白色為基調,格調高雅莊嚴。黑色的是武德殿,充滿肅殺之氣。

文成殿供奉的是那些曆史上偉大的先賢偉人、以及一切為中華文明做出過貢獻的英魂、諸子百家並列不再以孔為尊。那些文治卓著的帝王也得以接受供奉。

伍德殿當然就是供奉那些沙場英魂了,那些武勳蓋世的天驕帝王也位居其中,而高居頂端正中位置靈牌隻有兩塊。

左側: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右側:武卓天王---冉閔

其下才是漢武帝—劉徹、唐高宗—李世民等等。

大魏武卓天王——冉閔(卒於公元352年6月1日),漢族,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內黃人(今河南內黃西北),是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冉魏的開國君主。

冉閔為今人所廣為知聞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

冉閔出身於當時名震天下的乞活軍,公元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凶奴前趙帝國的戰鬥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等親人都沒於此役

公元310年,石勒(此時還是前趙的大將)攻打河內,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讚曰:“此兒壯健可嘉!”冉瞻眾寡不敵,被俘。石勒徒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凶奴前趙的戰鬥中被斬於陣前。冉瞻之子就是後來的冉閔。冉閔除繼承了父親的英勇外,還善於使用智謀,冉閔參與了石虎攻打鮮卑和西羌及平服凶奴餘部的戰爭,建立了軍功,被石虎收為義子,遂改姓石。

公元338年,昌黎大戰中,少年冉閔首次出場,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遊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

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鬥中屢立奇功,拔擢高位,威震華夏

當時羯胡暴孽,殘害漢民。後趙皇帝石勒統治時,為使胡人人口超過漢人人口,北方漢人被大量屠殺。石勒規定漢人被稱作“奴仆下才”的同時,要尊“胡人”為“國人”,違者斬。石勒規定胡人可以任意索取一般漢人的東西,漢人不得反抗辱罵胡人,甚至他的開國漢臣也常被搶。

石勒死後,羯人石虎殺光石勒的子孫。比石勒更殘暴百倍的統治北方漢人,石虎本已有多處宮殿,又在長安、洛陽、鄴城、襄國等地廣修新宮,漢人勞工死者不計其數。一次性搶掠漢族民間少女五萬(石虎征四萬多人,石虎的兒子又背著他征一萬名漢族少女)。石虎無休止的發動戰爭,強征五十萬漢人造甲,十七萬漢人造船,折磨饑餓至死者三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