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中華陵—祭拜真實的曆史(2 / 3)

胡族豪強們除了行軍打仗外,在和平年代也常以人肉為食,要求孩子也跟著他們學。石虎經常去大臣家裏強奸掠來的“鮮貨”,將少女人頭作“藝術品”,甚至連尼姑也不放過,經常和大臣一起吃尼姑肉。其間人民的反抗,均被血腥鎮壓,死者不計其數——從長安--到洛陽--再到鄴城,當時成漢的使者見到沿途樹上掛滿被吊殺的漢人,城牆上掛滿漢人人頭,屍骨則被做成“屍觀”。

血腥屠殺和殘酷的民族壓迫,十餘年內北方漢人從數千萬銳減至四百萬,造成赤地千裏的景象,“北地滄涼,衣冠南遷,胡狄遍地,漢家子弟幾欲被數屠殆盡。”;人口的大量減少,土地的大量荒蕪,傍之虎狼等野獸成群出現繁殖。自稱“野獸”的石虎將邯鄲以南(一說臨漳以南)中原地區,數萬平方公裏土地劃為其狩獵圍場,規定漢人與野獸相遇時,不得向野獸進攻,否則即是“犯獸”,將處以死罪,被殺或被野獸吃掉的人不計其數,石虎竟笑曰:“我家父子如是,自非天崩地陷,當複何愁?”。他的大臣上書稱他的“業績”是“奪漢女十萬餘口以實後宮,環地數千裏以養禽獸”……羯趙暴行罄竹難書

公元349年,石虎死,五月,冉閔扶立傀儡石遵。石衝聞之,帥戍守幽州的兵士合兵十餘萬胡軍南下,被冉閔等殲滅於平棘,冉閔俘殺石衝,為消滅胡人有生力量,坑殺被俘降軍三萬餘人;冉閔要求石遵禪位予他,石遵拒絕。

公元349年十一月,冉閔殺石遵,胡族勢力激烈反抗,冉閔盡殺胡人十餘萬,中原大亂。同年,冉閔改後趙國號為衛,易姓李,立傀儡皇帝石鑒。後趙全國當時到處都是手控重兵的胡將,關中的趙樂平王石苞自關中率大軍東討冉閔,後被冉閔殺;中書令李鬆、殿中將軍張才夜受石鑒書誅閔,亦被殺;中領軍石成、侍中石啟、前河東太守石暉參與誅殺冉閔,也被冉閔所殺;姚弋仲、蒲洪等連兵,移檄中外,號召天下胡人殺掉冉閔……

冉閔看到各地的胡將都不聽命於他,與之為敵,石鑒亦在背後計劃除去他。350年正月,冉閔在部將李農和王基的擁護下推翻羯趙並殺死石鑒,複姓冉氏,建立魏國,依然建都於鄴城(今河北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南20公裏鄴城遺址),改年號永興。

冉魏建立後,冉閔下令殺羯。一日內數萬羯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是時前後約有二十萬人被殺。冉閔的屠殺引來強烈的反抗,石虎庶子石祗稱帝,建都於襄國(今河北邢台),非漢人的將官紛紛響應。351年,石祗聯合鮮卑、羌人夾擊冉閔,冉閔起初大敗,部眾大量死亡。

此戰後,冉閔以所據的徐州、豫州、兗州和洛陽歸降東晉,希望東晉勢力重返中國北方;但並未被東晉接納。冉閔繼續與胡人攻戰,以奇兵突襲各路胡軍。

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裏,斬匈奴首三萬;

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六戰於鄴城以兩千漢騎將遠至而來的胡軍七萬打的潰不成軍。

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收複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

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石虎的38個孫子亦盡為冉閔所殺。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352年,石祗部下劉顯殺死石祗,投降冉閔,從而後趙滅亡。

但數場大戰打下來,冉閔手下的漢軍越打越少,卻又得不到有效的補充。五胡中的四胡在種族仇殺中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占據遼東,由鮮卑族慕容氏所建的前燕卻進入極盛時期,他乘中原大亂占據幽州,分三路軍隊南下。慕容恪帶領的前燕軍在廉台(今河北石家莊東部無極縣東北)攻冉閔。

起初冉閔出擊,十戰十勝。公元352年。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鐵騎兵為主)包圍。冉閔令人在慕容恪軍中散布流言以鼓噪聲勢,慕容恪所帶鐵騎兵在陣中衝殺不久便十分疲憊了。冉閔利用其步兵靈活機動的特點拖垮了慕容恪的軍隊,連殺三百餘人,衝散了慕容恪的軍隊,終於殺出包圍圈。突圍東走二十餘裏,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坐騎朱龍戰馬因過度疲勞而突然死亡,冉閔被俘。

慕容恪捉到冉閔後,赴薊城(今天津市薊縣)獻與國主慕容俊。左右命冉閔下拜,冉閔拒絕,乃叱之:“汝何不拜吾主?”冉閔回答:“安有中朝天子拜汝夷狄乎!”慕容俊嘲笑冉閔:“汝乃奴仆下才,怎得妄自稱帝?”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猶稱帝,況我中土英雄,何為不得稱帝邪!”慕容俊大怒,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今遼寧朝陽),斬於遏陘山。

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裏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諡號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他的後人冉華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