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中華陵—祭拜真實的曆史(3 / 3)

案語:冉閔壯誌未酬,天地為之大慟。上天倘若體恤冉閔寄人籬下忍辱負重的良苦用心,為何不賜他勝利的結局?為何令其受盡謾罵千年不得公正評價?蒼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時冉閔的事跡才能在世間廣為知曉?

冉閔號召天下漢人掃清中原,消滅大量胡族。在被群胡絕對優勢兵力圍攻下,創造一個又一個以少勝多的真實神話。然而終其一生未和南方東晉打仗。冉閔被侵入中原的各胡軍隊圍攻時,攻襄國的戰爭一度失利,而東晉政府卻無恥地打著“正統”的旗號進攻他後方,以招降或武力方式向北推進,山東、河南很多人以為他死了而歸順了東晉,即使這樣他也未向東晉開戰。

冉閔死後,冉魏臣子絕望至極,悲天呼地,紛紛守節自縊,少部分逃往東晉,無一投降前燕者。冉閔生前收留了二十多萬由於戰亂而無家可歸的漢人婦女,並幫助自己的士兵尋找失散的家人,在冉閔放羯人強搶的漢族少女回家時,她們大多沒有離開,因為她們已無家可歸。冉魏滅亡,厄運重降,鮮卑大軍南下時將她們充作軍糧,先奸後吃。冉魏漢人不甘受辱,紛紛逃向江南,投奔東晉。東晉軍未能及時接應,使得幾十萬百姓中途受到截擊而死亡殆盡。晉將自殺謝罪。

當初在冉閔和中原各路義軍連戰連勝的武力威脅下,氐、羌、胡、蠻各族數百餘萬,各自均想返還隴西或河套草原一帶原來生活的地方,九大石胡甚至從此遠遷回中亞老家。在返遷路上這些不同民族的胡人相互進攻對方,掠殺對方甚至人肉相食,十個人中僅有二三人能成功回去,這場胡族大返遷造成數百餘萬胡人死亡達十之七八。

十六國時期後來的國家,除鮮卑外,均為當初返回了的胡族部落重新入主中原所建。但這時胡人數量很少,也見識過漢人血腥報複的可怕,不得不向漢人尋求合作:漢人從事農耕,胡人則充軍打戰。在十六國南北朝頻繁的戰爭中,胡人大量戰死,甚至彼此之間相互滅族。而民間從事農耕的漢人不斷恢複增長,北朝東西魏的戰爭胡人大量戰死後,兩國漢族大地主勢力卻強大起來,為補充兵源不足,不得不開始大量起用漢軍——西涼地區的漢軍得到北周起用,鮮卑人的國主們甚至把公主嫁給這些漢族地主勢力以拉攏他們,這就為楊堅滅胡和隋唐的建立創造外部條件。

然而冉閔的王朝時間太短,亡國時大臣多自殺殉國,沒有人給冉閔寫書立傳,更沒人能評價其曆史意義。後來鮮卑北魏統治北方數百年,其間史官大多漫罵冉閔,片麵強調冉閔的殺胡,而不說明冉閔殺胡的原因,史書上罕有人為冉閔仗義直言,而後代又缺乏資料.隻能根據以前遺留的資料來整理。遙想當年,冉閔一聲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人無月不戰,日日相攻。可見冉閔當時的政策是順應民意的,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意願。並非冉閔有心挑撥,而是當時的民族矛盾確實無法調和。

縱觀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巴比倫文明在戰亂中衰弱了;入侵印度的蠻族部落把創造古印度文明的當地人列為種姓製度中最低層的賤民當作奴隸一樣的驅使至今;五胡亂華之時,當創造古中國文明的人們麵對相似的窘境時,有一個冉閔站了出來,他招告天下,邀四海豪傑奮起殺胡,號令所到,民皆響應,漢軍威武,胡寇散潰,九州大地終複炎黃本色,我族免於重蹈他人覆轍,中華文明的主體得以延綿。而今斯人已遠去,我們隻能通過被篡改的史料來一窺這位1700年前的民族英雄的傳奇生涯。嶽飛、文天祥,都是我們很熟悉的人物,冉閔對漢民族的功績應遠遠在二人之上。

但就是這樣一位功高蓋天、戰無不勝的偉岸英雄從未出現在中國的任何曆史課本中,那段漢族危亡的曆史,也被曆史上的那些腐儒悄悄蓋過,掩藏至今。

如果說中過曆史上,漢民族最危險、最弱小、最悲慘的時代不是蒙元、不是滿清、甚至不是日本侵華、而是冉閔時代的五胡亂華時期。

沒有冉閔的奮起殺胡、不要說什麼中華一統傳習千年,漢人恐怕都滅絕千年了、沒有冉閔的奮起殺胡,如今的中華大地恐怕已經是黃頭發、大鼻子食人禽獸的獵場了、沒有冉閔的冉閔的奮起殺胡這個中華文明早就灰飛煙滅成為曆史名詞了。冉閔的曆史功績怎麼說都不過分,但是由於曆史從來沒有給他做出過正確的評價,甚至至今可以隱埋這段曆史,那些無恥的文丐除了閹割民族血性之外、還能幹什麼,無非以無病呻吟的陳詞濫調繼續招搖撞騙做他們衣冠禽獸的蠅營狗苟之事!

曆史必須被還原,英雄必須被曆史、被民族所敬仰、一個不懂得尊重自己民族曆史、不懂得尊重善待自己英雄的民族就是一個被閹割去勢、沒有鳥鳥、沒有血性、沒有骨氣、沒有尊嚴、沒有前途的垃圾民族。

而曆時上另外一位被各朝文丐腐儒嚴重褻du的偉大帝王—秦始皇的曆史功績就更不用說了就更不用說了、康熙這個千古一帝,通過尼布楚條約把中國百萬計平方公裏的土地拱手送給了俄國人、他根本不配千古一帝的稱號,能夠享此聖譽的唯有秦始皇。

秦始皇焚書坑儒得罪了天下儒家幾千年、也就被儒家罵了口誅筆伐的千年,現在也到了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是故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與武卓天王——冉閔得以高居伍德殿最尊崇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