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函穀關的曆史典故(1 / 2)

(一)雞鳴狗盜

春秋戰國時期,有四個人被稱作“四君子”。他們分別是:齊國的孟嚐君、魏國的信陵君、趙國的平原君、楚國的春申君。其中以孟嚐君的名氣最大,據說投在他門上的食客有三千多人。他好客喜賢的名聲傳遍了列國,秦昭襄王打算請孟嚐君到秦國做丞相。

孟嚐君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到秦國去做丞相。孟嚐君到秦國後,向秦王獻出了稀世珍寶—白狐裘。秦王深知白狐裘的珍貴,很得意地在寵妃燕姬麵前誇耀。

秦王請孟嚐君做丞相,令秦國的一些大臣很不安,他們害怕因孟嚐君的到來使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便紛紛在秦王麵前說孟嚐君的壞話,希望秦王殺掉孟嚐君。秦王的心有所動搖,就將孟嚐君軟禁了起來。孟嚐君遭此困境,他開始考慮怎麼逃出秦國。

秦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就是前文提到的燕姬。孟嚐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件天下無雙的白狐裘做報酬。這可叫孟嚐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時,他便把這件白狐裘獻給了秦昭襄王。孟嚐君和眾門客麵麵相覷,一籌莫展。正在焦急之時,一個擅長偷盜的門客表示能夠將白狐裘從王宮裏弄出來。

當天晚上,那個門客裝扮成狗,從狗洞裏爬進王宮,找到庫房大門,學狗叫騙過看守,盜出了白狐裘,獻給了燕姬。燕姬非常高興,乘著夜宴之際,勸說秦王放了孟嚐君。

孟嚐君得到過關文書後,立即帶領門客起程,趕到函穀關時,正是夜半時分。秦國的法律規定:日落閉關,雞鳴開關。孟嚐君怕秦王反悔,派追兵趕來,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忽然一位擅長口技的門客跑到函穀關附近的山丘上,學起了雞叫,其聲音真切響亮,引得關內外雄雞都叫了起來。關吏聽到雞叫,以為天亮了,糊裏糊塗開了關門,驗了文書,放孟嚐君一行出關去了。這就是廣為流傳的“雞鳴狗盜”的故事。

(二)公孫白馬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紛紛立論,互相爭鳴,使我國古代哲學思潮非常活躍。當時趙國的平原君門客中有一名叫公孫龍的,想到秦國去。那時趙國一帶的馬,正流行一種烈性傳染病。秦國得知後,在其東大門的函穀關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概不得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白馬,來到函穀關,驗過符節就要過關。關吏攔住說:“你人可以過關,但馬不能過關。”公孫龍不悅,說:“馬不能過關。白馬非馬,怎能不讓過呢?”關吏說:“白馬也是馬呀!”公孫龍說:“難道我公孫龍就是龍嗎?”關吏被問愣了。公孫龍又說:“白馬者,馬與白也,或白與馬也,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都行,但要白馬,給黃馬、黑馬就不行了。這說明白馬和馬是兩回事,也就是說白馬就不是馬,為什麼不能過呢?”關吏還沒明白過來,他就騎著馬過了函穀關。不久,關令知道了此事,決心要治治他。後來,公孫龍從秦國返回,出關這天,關令故意站在關前。公孫龍被驗過符後,關令不叫公孫龍過關,說:“你要出關,請到別處過。”公孫龍說:“自古從趙國到秦國,這個關是必經之路,我不從此過,還能從哪過?”關令說:“這裏是函穀關,不是你說的關。”公孫龍苦笑著說:“函穀關怎麼不是關呢?”關令說:“先生不是說過‘白馬非馬’嗎?”這時公孫龍才意識到遇到了對手,但又怕誤了趕路,便跪在關令麵前哀求,最後過了函穀關。“白馬非馬”的爭論是當時哲學上一件很重大的事情,說明我國古代思想家開始思考一般和個別的關係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