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函穀關的名勝古跡與出土文物(2 / 2)

6.望氣台,又叫瞻紫樓。

傳說是函穀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蘭》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麵修建了三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現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

7.太初宮

位於函穀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穀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也有人認為是後人托名之作)。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

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簷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廟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立於元大德四年,一通立於清順治年間,上麵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的故事。

據元大德四年、清順治十年的《重修太初宮》碑文記載:周,昭王二十五年,關令尹喜望東方有紫氣,知有異人通過,整日恭候,果見老子駕青牛薄畚自東而來,即迎邀留居,著《道德經》五千言以傳於世。《道德經》提出了一個以道為核心的思想體係,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思想,保存了許多古代天文、生產技術等方麵的資料,還涉及軍事和養生之道。“意為先天一氣渾成者,名為‘太初’。後人即宅而觀曰‘太初宮’。宋崇寧四年(1105年),有甘露降真武殿後,乃敕修宇行廊,改為‘太初宮’。嗣後曆遭兵火,斷簡殘碑幾乎蕩然無存……”這些記載比較清楚地說明了“太初宮”的由來和變遷。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現址上的太初宮正殿保留有唐、元、明、清建築構件。

8.函穀夾輔

位於靈寶市城北17公裏的孟村舊村的小穀裏,南距古函穀關約兩公裏。夾輔外形像炮樓,磚木結構,城門式建築。分內外二重門,外門口上,青磚鐫刻“函穀夾輔”四字。城門上係二層歇山頂式四角樓。目前除北邊房頂和部分部件有損壞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據鑒定,現存建築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9.函穀碑林

函穀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麵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製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穀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10.關城遺址

關城遺址:據史書記載和文物鑽探考證,古函穀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沿宏農澗河岸蜿蜒起伏,長1800多米;西城牆沿衡嶺塬而築,長900-10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

(二)函穀關的出土文物

函穀關現有陳列室,主要陳列古函穀關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明清出土的珍貴文物。以春秋戰國及秦漢為主,有兵器、建築材料、生活用品、生產用具、錢範貨幣等。

1.兵器

春秋時期,青銅劍兩柄,三棱無出血槽箭鏃數十枚。戰國時代,弩機一隻。

2.建築材料

春秋時代的卷雲紋瓦當,戰國時代上飾“中候”的瓦當,漢代上飾“千秋萬歲”的瓦當。漢代五邊形排水管道、漢磚、繩紋瓦等。

3.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具:石條、陶豆、鼎、銅鏡、石磨等。

4.貨幣和交通傳符:在函穀關丹鳳樓內發現有大批製幣用的錢範,以“五株”“漢小錢”最多,並存有大泉五十、漢半兩、貨泉等。另外還陳列有兩枚泥質方形、陽文篆書的封泥,一枚為“新安右尉”,一枚上方為“嘉呈”。

5.儀杖用具:陳列有清代木製方天畫戟、龍頭拐、朝天蹬、偃月刀、如意劍、寶塔、纏龍棍、太極圖、铖斧、金瓜等二十餘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