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函穀關的名勝古跡
目前函穀關已被辟為古文化旅遊區,其主要文物古跡有:
1.函穀關東門關樓
函穀關東門又稱丹鳳樓,位於函穀關古道東端、東城牆的中部,依弘農澗河而築。遺址南北長60米,東西寬50米,呈凹形,坐西向東,控製著入關的要道。據專家對中國漢代石像畫考證認定,東城樓為雙門樓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楚漢之爭中,原關樓被項羽所焚。現關樓是1992年投資三百餘萬元,依照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山出土的漢像磚古函穀關樓圖重建。
2.函穀古道
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穀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裏,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穀深50-70米,穀底寬10米左右,窄處隻有兩三米,穀岸坡度40-80度,穀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穀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穀關道“車不方軌,馬不並轡”“一泥丸而東封函穀”。近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鑒定,死者身上的箭鏃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一斑。
3.戰國井式箭庫
在函穀關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有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是在1986年7月發現的,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像一口旱井,裏麵放著一捆捆的箭,約兩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杆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鏽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時期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4.尹喜故宅遺址
相傳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穀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十九年(73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穀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這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尹喜,周昭王時為函穀關令。少好墳(三皇之書)、索(八卦之書,書名)、素(《太公素書》)、易(《易經》)之書。善天文秘緯,仰觀俯察,莫不洞徹,不行俗禮,隱德行仁。後因涉覽山水,於雍州終南山周至縣神就鄉聞仙裏結草為樓,精思至道。因以其樓觀星望氣,故號其宅為樓觀。周王聞之,拜為大夫,後複召為東宮賓友。
尹喜為函穀關關令時,見東方有紫氣西邁,知有聖人將至。不久老子駕青牛薄板車至函穀關,遂迎入官舍,北麵師事之。居百日,尹喜以疾辭官,複迎老子歸樓觀本宅,齋戒問道,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於是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以授之。老子遂去,不知所終。
之後,尹喜乃棄絕人事,按老子所授經法,精修至道。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莊子·天下篇》概括其思想為:“以本為精,經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呂氏春秋》謂:“老聃貴柔,關尹貴清。”東晉道教理論家葛洪對《關尹子》推崇備至。認為: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嚐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執,可鑒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說。《關尹子》在《百子全書》中列在《道德經》前,可見其書的分量了。
魏晉梁湛所著《樓觀本起內傳》稱:曆代時君世主相繼在尹喜故宅樓觀台建廟立觀,召致幽人逸士度為道士。戰國秦漢間有名姓可考者有尹軌等十二人之多。至魏晉南北朝時,北方道士雲集樓觀,形成了中國道教奉老子為祖師的樓觀派,一直延續至今。現在,周至樓觀台為聞名於國內外的道教叢林。
天水市東伯陽渠早在元代就建有老子、尹喜的道觀。奉祀老子的道觀稱柏林觀,又有講經台。山後十餘裏有尹道寺,稱“尹喜故裏”。其殿前有楹聯一副,曰:“華章九篇入百子,經文五千誦道德。”可謂對尹喜思想的恰當概括。
5.雞鳴台,又叫田文台。
周赧王十七年(公元前298年),據《史記·孟嚐君傳》載,秦昭王拜齊國田文(孟嚐君)為相,因聽信讒言,欲殺田文。孟嚐君的門客用“狗盜”之術偷偷潛入皇宮,盜取了已經獻給昭王的白狐裘,賄送給昭王的寵妃燕姬,才最終得以逃脫。孟嚐君日夜兼程來到函穀關,關門已經關閉了。按秦國法律雞叫後才能打開關門。孟嚐君的門客有個能學雞叫的,引得關內金雞齊唱,詐開關門,脫險出關。秦王追兵到函穀關,早不見田文蹤影。現存遺址麵積一千五百餘平方米,地下有古代土層及建築構件,地上亭台為1989年秋重建。1996年7月,函穀關鎮投資七萬元,修建雞鳴狗盜演示廳,遊客通過演示,預兆命運能否會像田文一樣化險為夷,吉(雞)祥如意。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重建的雞鳴台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門客學雞叫的高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