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題:狀元的故事
“狀元”,指在科舉考試的殿試中拔得頭籌之人。自科舉考試創立以來的曆代狀元中,既有飽讀詩書之士,也不乏僥幸取勝之徒,留下了種種軼聞。後來,百姓們也把在某個行業成就最高的人稱為“狀元”,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次,就為大家帶來一組與“狀元”有關的故事。
得中是天意
南宋時,有個叫張孝祥的書生上京趕考,晚上借宿在路邊一家客棧。夜深人靜,張孝祥在燈下看書時,傳來了敲門聲。他一開門,見門外站著一個女子,二十歲上下,十分標致。張孝祥問:“夜已深了,請問娘子來這裏有什麼事?”
那女子不好意思,臉一扭,伸出左手心給張孝祥看。張孝祥一看,那手心裏有“欲覓人間種”五個字,當即明白了她的來意,連忙說:“小生是儒門子弟,幼讀詩書。聖人說過‘非禮勿行’,小生不敢違背聖人教導,不能從命。”
那女子趕緊解釋:“我家主人家財萬貫,可就是膝下無子,沒人繼承家業。我想借相公的種子,頂住張家的門樓,並沒有惡意。我是他家小妾,是受主人的差遣來的,如果相公不肯,奴家怎麼向主人交差呢?”
張孝祥說:“這個容易。”然後請那女子伸出右手來,在她的右手心寫了“難欺天上神”五個字,叫她回去交差。
第二天天沒亮,張孝祥就收拾好行囊,離開了這裏。
到了京城,張孝祥在考場中遇到一個對手,叫秦塤,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他的文章是秦檜代作的。主考官有心推張孝祥為狀元,又怕秦檜的權勢,隻好把這兩篇文章都拿給宋高宗趙構看,請皇帝決斷。皇帝就命主考官把兩個學生帶上金鑾殿。
宋高宗說:“今日殿試是考對對子,我出一上聯,看誰能對出下聯。上聯是‘欲覓人間種’。”張孝祥一聽,這不是那晚女子手心裏寫的五個字嗎?他想也不用想就答:“難欺天上神。”高宗一聽,對得蠻好,又要張孝祥把這副對聯的意思說說清楚,張孝祥就把趕考路上夜宿客棧的經過說了一遍。高宗聽了,十分高興地說:“張孝祥不僅才華出眾,品德也過人。”於是決定選他為狀元,並說,“這是天意。”
原來,宋高宗昨天夜裏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己走在天街上,有人鳴鑼開道,吆喝著“迎接新科狀元”。鼓樂過後,兩個仙童各人手裏舉一個幡,幡上有副對聯,上聯是“欲覓人間種”,下聯是“難欺天上神”。幡後麵,許多天神簇擁著一個人,那人身披大紅官袍,騎著高頭大馬。高宗沒想到這夢正應在張孝祥的身上,不是天意又是什麼?
高宗把他做的夢一說,文武百官都心悅誠服。就連滿肚子意見的秦檜,嘴上也不敢不服了。
插秧狀元
有個種莊稼的能手,秧插得又快又好,人送外號“秧狀元”。
這年新來了一個州官,剛一上任就遇上了連年大旱、民不聊生的當口,鄉紳百姓都“孝敬”不起,所以他常常遇事生端,專找岔子。他一聽說竟有什麼秧狀元,勃然大怒,罵道:“哪裏來的種田漢,膽敢自稱狀元,簡直是大逆不道!趕快把他抓來見我!”
衙役們忙把秧狀元抓來了。州官驚堂木一拍,喝道:“你有什麼本事,也敢叫狀元!”秧狀元卻理直氣壯地答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插秧是天下能手,可稱得上狀元。大人不信,可當麵考試。”
州官問道:“你插秧有何妙法,能稱狀元?”
秧狀元念了四句:“撮撮都是八根秧,橫直八寸對成行,大人繞田走一轉,我能插秧一長趟。”
“什麼?”州官驚得眼睛都鼓出來了,“要是你真有這麼大本事,我給你豎一座牌坊,做不到就殺頭!現在馬上試驗!”
於是,州官到城外選了一丘大田,當場“開考”。
考試開始了,州官撩袍端帶,拿出全身力氣,以最快的速度順著田埂跑起來。等到他氣喘籲籲地跑了三條半田埂,已經上氣不接下氣了。再一看,秧狀元的一趟秧已插到頭了,正笑嘻嘻地在等著他哩!
州官臉漲得紅裏泛青,連忙吩咐隨員拿尺下田去量,量來量去,結果一點兒不差:行距株距都是八寸,橫直成行,像線牽的一樣。
州官更急了,把秧拔起來當麵點根數,每一撮都是八棵秧,一根不多,一根不少。
此時,州官興衝衝地高舉起一撮秧:“嘿!這個是九根!”秧狀元卻神色自若地說:“請州官大人再仔細看看,這九根裏麵有一根是稗子!”
州官窘得厲害,硬著頭皮要繼續數完。拔到最後一撮秧,州官又樂了:“哈哈!這一撮又是九根,難道又有一根是稗子不成?”